陶艺人在手工制作藏陶
藏陶制作成品
藏陶制作工具
藏陶制作成品
窑焰五色爇精作,光灿似镜黑如墨。
夙秉昔贤情理义,弘道永铸民族魂。
——笔者记
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可见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与制造生产劳动工具密不可分。人们生产制造的过程,是依托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的。正如在囊谦黑陶的工艺制作中,各种工具以其不同的功能服务于制作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工具在黑陶制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囊谦地区制作黑陶的主要工具有各种大小不等的木槌、木拍、木刮、金属刮片、筛子以及陶制转盘等等。木槌:主要是用其反复锤揲泥料,使泥更具有黏性;木刮和金属刮片:是最根本的工具,可帮助艺人挖空实心的器皿、刮平外表等,其中金属刮片有多种不同外形;陶制轮盘:是当地艺人一直沿用的一种拉坯成形的古老工具,在许多的囊谦黑陶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保留着明显的轮旋痕;除此之外,还有两样我国古代制陶工艺中古老的工具,即陶拍和陶里手,陶拍(当地藏语称“伽夹”):主要是在制作中将体量较小的陶泥锤揲成饼状,也可以用作拍打器物表面的工具,使陶胎坚实,外表更加美观;陶里手(当地藏语称“郎迪”)在制作陶坯的过程中,从外部拍打器物时,可用陶手里从陶器内部将陶器外壁顶住,使陶器塑形不易变形,方便其制作。
除了以上的主要工具,在制作黑陶时还需有一些辅助工具,如:桶、盆等用于盛水;鹿皮,是黑陶制作中涂抹、修坯的主要工具。黑陶艺人们认为,鹿皮是最柔软的皮革,用鹿皮涂抹、修坯能使器物表面更加光滑平整。艺人们对工具的选择总是尽可能地为制作服务,但是工具一般均为制陶艺人依据自己制作习惯自制,这一传统一直传承在当今囊谦黑陶艺人中。
囊谦黑陶的制作原料以吉曲乡山荣村、娘拉乡娘多村、觉拉乡卡岗普村等地出产的红黏土(藏语称桑秋玛宝)黏土石(藏语称德加达洛卡,当地俗称“藏药石”)和白砂为主,材料均是由黑陶艺人在选定的山上选取;据当地艺人介绍,传统的黑陶中还会将海拔5000米左右的冻土层中的“藏药石”掺在陶土里,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现在仍在使用;有些制陶艺人为满足黑陶的设计造型及使用功能的需求,还会在加入了“藏药石”的红黏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砂,这种工艺也是对传统的延续,据说艺人使用的白砂,一般会从囊谦境内终年不化的雪山上采挖。
传统的囊谦黑陶制作对泥土的要求十分严格,泥土必须细腻,颗粒的密度和大小要均匀,将采挖的红黏土和黏土石碾碎成粉末,然后用筛子筛出黏土,弃粗留细,把黏土粉和石粉按比例(通常为1:1)配比,混合后的红黏土在保持了陶土原有的可塑性之外还有具有更好的耐急热、收缩率小的特性。有些艺人也会依据经验调整比例,一般器型越大、烧制温度越高,掺沙的比例就越高。接下来就是用水将混合好的陶土搅拌成泥,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有砂浆的泥沉落缸底,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作为制陶的原料备用。当地艺人们一般会将这样的泥在基本密封的状态下放置一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让其自然凝干成泥,这一沉积的过程被称为“沉腐”,艺人介绍陶土经过“沉腐”会达到最佳状态。在以前,陶土除要经过淘洗、沉积一般还要经过晾晒、风冻等工序,这几道工序整体完成大致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耗时较长,且需要较大的专门储存陶土的场所,故现在很多艺人都已不再沿用。
手工艺人的造物实践并非是具有探索意义的创造性活动,而是按照一定的制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循序渐进地实施制作的生产活动。囊谦黑陶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完全采用手工制作,每件黑陶从开始到最终完成,要经过饧泥、初加工、毛坯成型、装饰、打磨、风(阴)干、烧制、酥油抛光、细加工等十几道工序,以下就具体介绍关键环节的加工特点。
第一步是饧泥。饧泥主要是用木槌反复敲打陶泥或用手揉、捏、拍、压泥,使陶泥不断“成熟”,在此过程中用力将泥中的空气充分地排出,使整块陶泥达到软硬均匀、表面光滑、内部层次分明的特点,使其黏合性更高且富有弹性,防止在烧制的过程中存在气泡而发生断裂。
第二步是制坯。囊谦黑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艺人为了提高加工速度,采用模型法、捏塑法进行制作,模型法也是采用慢轮技术,加工器物时,艺人会选择大小不同的陶制内模(陶盔)扣在陶轮上,在陶盔上扑上草木灰和石粉的混合物(主要起着隔离陶盔和陶泥的作用,使它们不易粘连),然后将拍打成饼状的陶泥扣在陶制模具上,一手不断地转动轮盘,另一手持木拍或陶拍,不断拍打陶泥,使其延展附贴在陶盔表面,直到陶泥厚薄均匀;再将陶盔倒转放在撒满灰和石粉的轮盘上,取出陶盔,大致的制坯过程就完成了。
第三步是修坯。艺人将转盘均匀转动后,用金属刮片等工具均匀地修整出陶坯表面的形状,,这一过程需要艺人不但将陶坯外表修整好,还时常要用陶里手对内部进行修整,最能考验艺人的功底;有些异形或局部也是在此过程中完成的,艺人会通过形体的特点借助捏塑法,塑造出所需的形状,并固定粘接在器身上,用泥刀拍打接合部,使其粘接更为牢固。因此,黑陶器型差异与变化的掌控,全凭艺人的感觉与经验。最后再将黑陶的壁厚进行再一次修整,调整器身、力求均匀,使其更为牢实、圆润、光滑。
第四步是装饰。囊谦黑陶造型形式相对规整,装饰主要是采用刻划和捏塑,少有压印、拍印的装饰出现,因此装饰简练奔放,捏塑的堆纹是陶坯表面附加泥条,用粗细不同的泥条环绕颈、腹部,形成几何花纹,最普遍使用的就是由“∽”连续不断从而构成类似的水波纹;极少有“藏八宝”等其他装饰纹饰;偶有捏塑的动物形象出现,最常见的是以写意手法表现的变形的龙(一说鳄鱼)形象作为装饰题材,其形象夸张概括,稚拙中带有几分狞厉,给人以神秘之感;刻划的纹饰,主要有由“=”构成的弦纹,凹凸的单线或复线弦纹;还有由“//”构成的纹饰也是频繁出现,当地艺人也说不出此种纹饰的来历和意义;除以上列举的几何纹饰,还有云纹和莲花瓣纹饰也是在囊谦传统黑陶中常用的刻划纹饰。当地黑陶装饰整体呈纹饰简单的特征,呈现出简单大方、不浮夸、不累赘的风格特点,突出表现其虚实变化、前后层次、疏密关系,这也是当代艺人对前辈工艺技术与审美情趣诚实传承的体现。因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形成了格调奔放、典雅敦厚的艺术特色。
第五步是打磨。当地艺人们打磨陶器一般会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是趁陶坯湿时用鹿皮蘸水打磨;还有一次就是在陶坯未完全干透时,用木制工具将其表面研光打磨,通过两次打磨后,烧制出的黑陶表面似有一层亚光,传递着典雅、稳重、大方、高贵和神秘的情感。
在完成上述工序后,一件黑陶的陶坯就算完成了。艺人会将陶坯放置在不见阳光的空间中,根据气候不同用10~15天左右的时间阴干,待陶坯完全阴干再进行烧制,一件黑陶的制作就基本完成了。
第六步是烧制。传统黑陶烧制的方法是采用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烧制一般是较大规模的统一进行,传统窑炉是用石头排列垒成的,窑床上面先铺草木灰再放上可燃的干草,将陶坯有序排列好,在陶坯之间和陶坯周围要堆放上牛粪,最外面的一层放置厚厚的完全干燥的草皮,据艺人介绍,这些草皮可以在烧制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窑壳的作用,是既能燃烧又可保温的材料,有助于熏烟渗碳。在烧制过程还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陶坯在烟熏过程中渗入碳粒而最终形成成品,根据有经验的艺人介绍,烧制时间和烧制温度的把握是黑陶烧制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温度需掌握在800度到900度之间。随着时代变迁,囊谦黑陶烧造的窑炉也由原来的土窑改变成了煤窑和液化气窑等,煤窑在煤的选用上也是有一定要求,应尽量选用油煤,因为柴煤达不到烧制所需要的温度。在囊谦地区目前能很好把握烧造技艺的艺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因此,烧造这一环节一般是由师傅亲自完成。在以前黑陶烧制前,艺人还会举行祭窑炉的仪式,祈求烧造成功,这种习俗至今仍有部分艺人在传承延续。
“悠悠岁月,漫漫陶路”,囊谦黑陶的制作工艺不仅反映了广大藏族同胞的社会生活、审美诉求,而且促进了黑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的精神。见“物”见“人”见“技术”见“文化”更见“精神”,是囊谦黑陶的 “灵魂”。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是囊谦黑陶在当今社会表现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在这个有着悠久陶器历史的国度,思考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优势,整合语汇资源,提高其现代意识,这无疑有助于囊谦黑陶的传承和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