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59年的李发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也是土族盘绣的传承人。从幼年开始学习盘绣技艺至今,李发秀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古老的土族盘绣技艺。
按照土族的传统,土族女人有了女儿后,会用十几年的时间手把手地传授女儿盘绣技艺。女儿出嫁时,要在娘家办一场个人绣展,以展示自己的聪明能干。
土族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绣活儿,李发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发秀说:“我7岁开始学盘绣,14岁即学会了土族刺绣的多种针法及基本构图,阿妈说姑娘家要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我的嫁衣就是我自己绣的。”
“盘绣做起来很不容易,绣布也跟别的绣布不一样,要先用浆糊把棉布粘起来,再把布压平,自己想图案、配颜色。为了达到镶色和顺的效果,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石榴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李发秀说。
李发秀的盘绣技艺精湛,她的绣品色彩丰富、图案美观大方兼具民族特色。2008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藏于深闺的土族刺绣品随着李发秀的名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眼球。
1995年,李发秀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参会的国内外人员都很欣赏李发秀的刺绣作品,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女士对李发秀的绣品很感兴趣,当场定制了李发秀的绣品。1996年凯洛又来到中国,专门拜访了李发秀,并购买了多件绣品。
李发秀通过与这位外国友人的交流,意识到盘绣绣品不仅是土族人民的挚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激发了她弘扬和传承土族盘绣的热情。
作为土族盘绣的传承人,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若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尝试从多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在品类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种类为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由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美观;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等,还开设了网店。
2009年,李发秀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她被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如今,已近60岁的李发秀仍然为传承、发展土族盘绣忙碌着。她曾多次被聘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专业教师,她还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30岁至40岁之间的刺绣爱好者,向她们传授盘绣技艺,多年来已培养了八百多名盘绣人。
目前,依靠盘绣为家庭创收的土族妇女占全村妇女总数的60%,每逢当地集市或周边乡镇举办才艺展示活动时,她们就带上自己的盘绣作品去展示、参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三十余年的李发秀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技艺。2009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盘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互助县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得元对记者说。
土族少女一般从小跟随母亲或长辈学习刺绣,在待字闺中的两年间,就要独立完成各种绣品,作为自己的嫁妆。土族女子出嫁前,要在娘家和婆家都要举办一个盘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所有亲朋好友、本家邻舍一一展示,俗称“摆针线”。婚后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她们又会像当初自己的母亲那样,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将这种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下去。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盘绣特有的“气质”。
互助土族盘绣艺术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承载着这个民族变迁史中太多的文化信息,是整个土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
李得元告诉记者,由于费时费力,早些年许多年轻人不屑于学习,熟练掌握的一代又渐渐老去,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一度曾面临后继无人断层流失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对盘绣做了一些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重新焕发活力。目前正以它形式上的质朴无华、内容上的古老含蓄以及色彩上的大胆运用逐渐引起世人的重视。(记者叶文娟)
阅读:
传承藏绣技艺 拓宽增收渠道
传承藏绣技艺 拓宽增收渠道近年来,康定市三合乡二身小村以“党建+妇建+扶贫”的捆绑式脱贫助困模式,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开展技能培训、做好服务管理
我省两地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资料图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在文化和
热贡—河湟文化全季精品旅游线路踩线活动收官
图为航拍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寺。李江宁摄图为航拍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寺。李江宁摄中新网西宁11月
土族盘绣搭上“互联网+”快车 她让彩虹之乡绽放“太阳花”
1971年,苏晓莉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新添堡村。这里海拔高,资源少,就业机会少,贫困人口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