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8-29 11:15:41 来源:西北特产网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土族盘绣技艺传承人李发秀向女儿传授盘绣技法。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班彦村盘绣园展厅。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土族盘绣技艺传承人麻宝琴。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土族盘绣作品之一。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土族盘绣作品之二。

古老盘绣,绣出民族文化新产业

土族盘绣作品之三。图/晁生林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犹如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镶嵌在祁连山下、湟水北岸。自然景观显示出的雄浑、高远、古朴、纯净,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道道令人神往的西部风景线。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土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传承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的土族盘绣,就是土族人民用岁月织就的彩色歌谣!

走近古老的土族盘绣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吐谷浑墓葬中就发现了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以推知,最晚在公元4世纪左右,盘绣技艺已经发轫。

据互助县盘绣研究者介绍,土族盘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蕴涵着盘绣技艺,精工耗时,绣品经久耐用,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用红、黄、绿、蓝、橙、紫、白等七色绣线在上面绣制,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绷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鸟雀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土族盘绣对彩线的运用,颜色的搭配,都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胸花”一般用盘线绣太极图、八卦图等,颜色娇嫩、鲜活,栩栩如生;衣领一般修饰边沿,用金线盘绣“富贵不断头”、各种花卉等。姑娘们结婚用的“达博布”,是比较大的服饰盘绣,有一丈二尺长,一般为墨绿棉布。带子两头都绣花,一头最小的为三个眼子,大的有四五个眼子的。各个眼子都用不同的图案组成,有太极图、八卦图、喜鹊登梅、孔雀栖牡丹等等,色彩缤纷,层次丰富,而且带子两头的图案都要对称。一付“达博带”,就是一件盘绣艺术珍品。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老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洗练。

土族盘绣在中华刺绣百花园中一枝独秀。其技法独特,用料考究,工序复杂,针法严整,图案精美,一件盘绣品虽然费工费料、费时费心,但一经完工,即成盘绣珍品,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褪色,不松线,长久保持着独有的神韵。

土族盘绣缤纷的色彩夺人眼目,逼真的图案或隐藏着古老文化的神秘,或寄托着美好的祈盼,用心用情绣出的盘绣品在形、色、质、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土族盘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五十镇班彦新村,已经将“土族盘绣”列为该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成立了班彦村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并建设“盘绣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带动该村绣娘们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县有两万余名妇女从事土族盘绣工艺品的制作,使盘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盘绣在她们手中大放异彩

土族盘绣离不开李发秀和麻宝琴这样的传承人。

李发秀是该县丹麻镇人,做盘绣已经有大半辈子了。

走进李发秀宽敞明亮的庄廓院落,只见墙上挂的、床上摆的、桌上铺的,家中随处可见她绣制的精美绝伦的绣品,图案有孔雀戏牡丹、寒雀探梅、神仙魁子等土族传统纹样,让人仿佛置身于土族盘绣博物馆。

在李发秀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丝线。几幅已完成的绣品,有姑娘的嫁衣,有小巧的挂件,还有装了画轴的艺术品,色彩丰富,图案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一幅精美的土族盘绣,就是一片祝福的祥云,带给人的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土族古老的民间婚俗中有“摆针线”的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制作的出嫁时所穿戴的头饰、服装、鞋袜、饰物等展示给亲友们看。在新婚庆典时,还要向婆家人和参加婚礼的亲友们展示,并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从小就跟母亲或姐妹学习刺绣技艺。

李发秀从8岁开始随母亲学习盘绣技艺,14岁时学会了土族盘绣的多种针法和基本构图,18岁就亲自制作完成了自己的嫁妆。

李发秀的老伴赵永学说,因为李发秀绣功出众,他当时虽然还未见李发秀一面,便认准了这个姑娘勤劳朴实、心灵手巧,高高兴兴地定下了这门婚事。

如今,赵永学已退休在家,喜欢美术的他,经常给李发秀设计刺绣图案。他们的一子二女都已成年,二女儿赵绮在互助县电视台上班,工作之余便跟母亲学习盘绣。李发秀绣制的盘绣佛像,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盘绣技艺进行大胆创新!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办,李发秀被青海省推荐为土族盘绣艺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上的“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当李发秀带去的色彩艳丽的绣品出现在展台上时,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驻足观看,大加赞美。

正是这一次活动,为藏在“深闺”中的土族盘绣赢得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当时,有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女士,对李发秀的绣品很感兴趣,当场就定制了很多绣品。第二年,凯洛女士又来到中国,专程远赴青海拜访了李发秀,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节购买了多件绣品。李发秀通过与这位外国友人的交流,意识到盘绣绣品不仅是土族人民的挚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激发了她弘扬和传承土族盘绣的热情。

从此,李发秀对盘绣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做的绣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构图、用色等方面都有了长进。2008年,李发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的民间艺术品“中国故事”展览活动。2009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为土族盘绣增添了新的光彩。

身为土族盘绣技艺传承人,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要走向世界,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绣法上,她融合其他刺绣技艺;在图案设计上,她在保持传统花草鸟禽图案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在种类开拓上,她除了绣制常用的服饰外,还开发了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的种类。同时,她将盘绣的底料,从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加美观。

对李发秀来说,土族盘绣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

今年已75岁高龄的土族盘绣传承人麻宝琴,由于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土族盘绣这一古老的民间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师从母亲学习盘绣技艺。她的盘绣作品做工精湛,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线条细腻,特色鲜明。

几十年过去了,她已经成为了土族盘绣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师。

麻宝琴上小学时,看到母亲在田间忙完农活后回家摆弄起针线,麻宝琴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像母亲那样绣出漂亮的盘绣。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说明了自己想学习盘绣的意愿。出乎她的意料,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每个土族女人必须要有绣工。将来你只有绣得好,才能嫁得好。从此,母亲开始手把手地教她。

后来,麻宝琴出嫁到邻近的东沟乡黑泉村。由于盘绣需要去县城买针线,但家里拮据,她便省吃俭用,买来丝线经常绣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练习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随着家里的境况渐渐好起来,家里人也非常支持她。她的盘绣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生动形象,融叠自然流畅,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有一年春节,麻宝琴有个远房亲戚来她家拜年,看到家里众多的盘绣作品,突发奇想地对麻宝琴说:既然你的盘绣作品这么精美,为什么不把它向县上、省里推广呢?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盘绣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啊!

麻宝琴心里一亮。于是,她用自己的积蓄去县城买回了大量的针线、布料,腾出家里的一间房子作为盘绣加工房,召集姐妹们和她一起制作、推广土族盘绣。她们把绣出来的作品精心地保存起来,逢年过节就拿到县上去展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外地投资商看到了她们的展览,心想:如此精美的刺绣作品如果予以推广,被产业化以后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因为民族的艺术是极具吸引力的。于是,他找人联系麻宝琴,请她们到加工坊带徒弟,麻宝琴欣然答应了。她的那些徒弟们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之后,已经有很多人能绣出漂亮的图案了。日积月累,加工坊的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前来学习、交流。

而今,她的两个儿媳妇继承了老人的盘绣技艺,针线、绣活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图案符号,还增加了现代元素,传统的盘绣在她们的巧手中大放异彩。

从“深闺”走向省内外

2018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青海(海东)高原绿色商品大集上,来自土族之乡的盘绣作品惊艳亮相。

这样的展示机会,对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晓莉来说实属难得。西安某文学社的负责人康晓娟是一名作家,当她不经意间看到手工绣成的“太阳花”后非常惊奇,随后看到的每一件土族盘绣作品都让她爱不释手。

经过苏晓莉对土族盘绣的热情推介,康晓娟更加喜欢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了。在她的积极引荐下,苏晓莉与西安一家知名书画院达成协议,来自土族之乡的盘绣产品可长期在该书画院展出。

客商对土族盘绣的喜爱,也让苏晓莉对土族盘绣的传承和发展更有了信心,也成了土族盘绣的“代言人”。无论出差还是旅游,穿一件绣有太阳花的小外套,背一个帆布刺绣包,挂一个盘绣小荷包,走到哪里,她身上的盘绣作品都能成为亮点。

如何不断拓展土族盘绣市场,让民族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这是苏晓莉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近几年,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300多名妇女就业,为当地社会做出了贡献。苏晓莉坚信,企业发展与乡土乡情无缝对接,才有无限的未来。只要有新的产品问世,她就召集附近村子里的妇女们进行集体培训,花样怎么绣,色彩怎么搭配,进行统一的规范化设计制作。

无独有偶。成立于2007年9月的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对土族盘绣制作技艺、土族服饰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刺绣品的研发制作,以及盘绣和土族服饰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是青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海省基层妇女干部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公司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命,借力非遗生产性保护带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为目标,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为理念,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威远、丹麻、五十、东沟、松多等乡镇创建基地、发展绣户,和绣户签订订单协议,统一材料,统一纹样,统一制作,统一销售,计件结算。发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优势,扩大传承人群,开展专项培训,培养年轻人才,完成了《阿姑出阁图》和《土族儿女喜迎十九大》两幅大型的盘绣作品。

由该公司组织绣制的土族盘绣作品以青海省特优产品之名,先后参加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韩文化交流活动、西班牙马德里文化艺术周等国外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土族盘绣前程似锦,又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后生痴心于它的创意创新,从而完成了土族盘绣从民间手艺到现代工艺开发研究的一次飞跃。

吴成绩,就是这样一位有志向的汉族青年。1991年出生于土族之乡的他,于2013年读完大学本科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在互助县文化馆产业部搞盘绣设计。吴成绩主攻的方向是电脑绣花制版、电脑绣花机操作、平面设计及摄影艺术,致力于开发土族工艺品、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服饰设计及研发。

2016年,吴成绩设计的《盘绣——握在手心的彩虹》和《盘绣包——握在手心的彩虹》两幅作品在第17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荣获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

2017年,吴成绩设计的土族盘绣——《云间》(男士手包)被评为“大美青海旅游商品大赛”旅游工艺品类优秀作品奖;同年,吴成绩设计的土族盘绣桌旗系列——《春晖》获2017首届青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现代手工艺创意设计类入围奖。

土族盘绣,用绚丽的色彩装点着高原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拓展了现代人的审美视野。

土族盘绣,这首用岁月织就的彩色歌谣,正在新时代的召唤声中,飞向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