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让千载银铜器制作技艺焕发光彩

让千载银铜器制作技艺焕发光彩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11-05 10:11:32 来源:西北特产网

让千载银铜器制作技艺焕发光彩

李成在制作铜器。 李成供图

在绿意盎然的季节,我们走进了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昂藏村,靠近村子广场边的一个小院传来鼓风机声并夹杂着忙碌的人声。“还要再放一些,这点还不够……”李成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熔化铜水,他们打算用前些天制作好的石蜡模型浇筑一件佛像的构筑件。李成和工人们从库房搬出铜料,一件件投入炼铜炉中,随着温度升高,铜料逐渐熔化成液体……“这个大概在1000摄氏度左右才能融化。”李成拿起一根螺纹钢搅动炉中的铜水,查看铜料的熔化程度。

今年59岁的李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银铜器制作与鎏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家族中银铜器制造技艺第三代传人。“我小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就是湟中远近闻名的银铜匠人。我16岁就跟着父亲学手艺,从学到掌握用了三年,这是个手艺活,没有三年五载出不了师。”李成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家族是昂藏村的银铜器加工世家。

在李成的传习所中,展柜中放着一个当年由李成的父亲李进帮制作的一只錾刻着海水龙纹的银碗,拿起这只银碗,仿佛能看到当年李进帮手拿工具敲敲打打,一锤一锤,錾刻出活灵活现的海中腾龙。正对房门的墙上挂着20世纪90年代李进帮荣获“五好个体工商户”的奖状。如今,年近花甲的李成将父亲的奖状视为珍宝,“这是我在收拾父亲遗物的时候,从我家老院里找出来的。”李成告诉我们,他把奖状专门装裱起来,以鼓励自己和后辈银铜匠人。

李成自幼善于学习和思考,每一件银铜器他都精心打磨。一件件精美的银铜工艺品呈现给世人,需要经过制作石蜡模型、外敷造型模具、熔炼金属液体、注入模具并冷却、精雕细磨等至少五道工序,如需鎏金,工序还要更多。

制作金银铜器40多年来,李成一方面从书本中学习,也从实物中学习,他常常到塔尔寺寻找灵感,与那里珍藏的一件件历代银铜器作品对话,感悟古人的艺术审美。市场上卖的铜镜因为制作工艺水准不高,基本上都无法用来梳妆打扮,而李成却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一面可以像玻璃镜子一样映照容貌的铜镜。不仅如此,李成还通过学习和试验,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艺,并成功为省内外博物馆制作、复原了一些青铜器物,为现代人打开了认知这门古老技艺的大门。

在李成的展览馆中,小到挂饰、皮带扣、土火锅,大到佛像、银铜鎏金唐卡,都是他一生技艺和心血的展现。李成已经将全部技艺传授给儿子李延虎和其他几位徒弟。他希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是能有代代相传的器物。”

李成的作品远销国内外,其中《仿明代释迦牟尼造像》2010年获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三等奖,《佛像》荣获2012年中国(银川)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铜鎏金公益墙饰》2013年得获湟中第二届“八瓣莲花”工艺品设计创意大赛金奖。

2020年11月,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举办,李成的银铜器也入选参展,精湛的制作工艺令在场的游客称赞不已,“开展不到半天,两个大银碗就卖掉了”,李成十分高兴地说。

2021年2月3日,李成被查出患有胃癌并接受化疗。出院后,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和工人们的合影,并留言:“他们是以后工艺品的加工者,也是传承者。”正式将自己一生经营的银铜器事业交付给儿子和徒弟们。李成说,自己的心态很好,他不惧怕病魔,他要把传统的银铜器制作技艺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书本留给后人,让这项千载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严宏伟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