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金丝银线绣幸福

金丝银线绣幸福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2-05-18 12:10:05 来源:西北特产网

金丝银线绣幸福

陈存第二届青绣大赛获奖作品

金丝银线绣幸福

祁喜春作品

金丝银线绣幸福

姜有存青绣大赛获奖作品

金丝银线绣幸福

胡燕作品

□苏贤梅

从去年到今年,我接受了省内一家旅游文化杂志采访大通青绣现状的约稿,辗转大通几个乡镇,采访了大通青绣行业中的几个领军人物,深入了解到在这些优秀绣娘的影响和带领下,数以百计的农村妇女们农闲之余,用手中的针和线脱贫致富,绣出幸福的生活。我充分感受到了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绣独特的魅力,也见证了大通青绣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源远流长刺绣情

我是在母亲刺绣的身影中度过童年岁月的。到现在我家客厅沙发背后的墙壁上,还悬挂着精心装裱、梯形排列成三行的十几幅刺绣作品。那些绣有喜鹊登梅、梅花报春、菊花送香、凤凰朝阳等喜庆吉利精美图案的刺绣是母亲留给我的珍贵遗物,是她四十多年前在暗淡的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姐妹几个准备的嫁妆。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集区,过去刺绣也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母亲那个年代的大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几乎每一个女子都要从年少时学习刺绣。刺绣在那时各民族人家的衣帽装饰、生活用品、宗教用品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婚事上,绣着各色花儿的枕头、袜子、鞋垫、腰带等物品几乎是男、女双方互赠亲朋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个时代的刺绣,就是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繁荣,机器时代大批量生产的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枕头被套衣服鞋袜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缝制品,我母亲四十几年前在油灯下未雨绸缪为我们姐妹几个绣的嫁妆最终被压了箱底,刺绣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成为极少数人家中的藏品,成为很多回忆。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古老技艺,刺绣艺术一直承载和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文化记忆。所幸的是,这些年,经过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的保护传承实践, 2009年,青海藏绣、土族堆绣、撒拉族刺绣等河湟民间刺绣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这项古老的技艺又重新在人们的生活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随着青绣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多次举办刺绣传承人培训班,开展刺绣类展示展演,对外交流活动,刺绣项目专项经费扶持等保护举措,在挖掘、搜集、整理优秀的民间刺绣艺术,培养优秀刺绣传承人,推动妇女创业脱贫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大通青绣也逐步发展壮大,大通绣娘的各类刺绣作品正以让人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各类文化民俗活动和连续几届青洽会上闪亮登场,尤其在较大规模的省级青绣大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在首届青绣大赛中,大通刘生兰等几位绣娘作品入围,陈玉秀的作品获得二等奖,陈存的作品获得三等奖。在第二届全省青绣大赛中共有七百多件刺绣作品参赛,在这么大规模的比赛中,大通绣娘陈存的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获得一等奖,胡燕的立体绣作品获创新奖,姜有存的小挂件获得三等奖,党尕莲的作品入围。

飞针走线巧绣锦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诗人胡令能的诗《咏绣障》中这样描写刺绣艺术的精湛: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小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娘巧手绣成的花儿摆在园里,居然引得柳树上的黄莺飞来嗅香亲抚,这该是怎样巧夺天工的刺绣技艺呀!

盛夏七月,正是乡村田野繁花似锦的季节,我采访了六位大通绣娘。她们高超的刺绣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让我如痴如醉,真正见识到了古人诗中所写的那种出神入化、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

这次采访中,80后的陈存和姜有存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生代力量,尤其是景阳镇哈门村专攻青绣的陈存。她是第二届青绣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也是青海省第二批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安和乐刺绣合作社的负责人。她从小学习刺绣,用心钻研各民族绣法,精于平绣和挑绣。她的绣品无论是大幅镜框还是小件摆件,所选题材都新颖独特,构思奇妙、配色清新高雅,一针一线间既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结合现代时尚感的流行元素,彰显了刺绣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自2012年起,她的刺绣作品不断在县、市级各类比赛和展览中亮相、获奖。2019年全省第二届青绣大赛中她的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以民族团结、献礼国庆为主要思想,巧妙构图,大胆配色,传统绣法与现代思想巧妙结合,在各地选送的七百多幅优秀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20年2月29日她入选省级河湟刺绣传承人。

大通县黄家寨镇上赵家磨村的姜有存主攻剪纸,是小有名气的剪纸达人,她的刺绣技艺也非常精湛。作品多擅长用平绣和挑绣针法绣形式多样小巧精美的小针扎、香包和小挂件,尤其是每年端午节绣的各色香包因其造型独特、配色绚丽、绣工出色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第二届全省青绣大赛中,她的参赛作品小挂件以其浓烈的民族色彩和热烈奔放的造型,极具动感的线条勾勒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获得了三等奖。陈存和姜有存两位80后绣娘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对刺绣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大通青绣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希望,也看到了大通青绣的未来。

我采访的六位绣娘中,大通县桥头镇上关村的祁喜春是70后,是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中国剪纸达人。她的剪纸作品曾在全国各种大赛成果展中展出;祁喜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大通挑绣技艺传承人。她熟练掌握了平绣、直缠、参针、抢针、打籽针、盘绣等用于绣花鞋、鞋垫、针扎、辫筒等的硬件绣针法,也掌握了挑绣、苏绣等用于枕套、门帘的软件绣针法。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祁喜春连续8年受邀参加“青洽会”展示剪纸、皮影雕刻、刺绣技艺。这些年,她参加大通“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经常受邀到农村给妇女们传授刺绣技艺。

大通县景阳镇小寺村焦维月、小寨村刘生兰和现居大通县桥头镇的胡艳是我采访的六位绣娘中的长者,年龄均在55岁以上,也可以说是大通青绣行业中的老前辈了。刘生兰和焦维月都自幼跟随母亲或奶奶学习剪纸和刺绣,两人的剪纸和刺绣技艺非常纯熟。早期刺绣作品有苫单、枕头、鞋垫、针扎、鞋子等,针法多以平绣、挑绣和剁绣为主,配色对比强烈,图案拙扑自然,艳丽多彩,显示出一股浓浓的民族风味和纯朴的乡土气息。后期通过县、省文化部门大力支持进行几次集中培训学习后,两人的绣法中又多了堆绣、土族盘绣等针法,构图更加美观大气。胡艳同样精通平绣、挑绣、剁绣等刺绣针法,但她的刺绣中又加入了不少时尚的元素。尤其是在时新款式的衣服上刺绣,成品高端时尚,充满文化气息。胡艳通过书籍和网络教程,自学了大通地区少见的立体绣法。其立体绣作品有着比平面绣更强的立体视觉享受,也是家居装饰效果更高雅的一种刺绣。她的立体绣作品色彩搭配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画面明艳动人,张扬的立体感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在第二届全省青绣大赛中获得创新奖。

在采访大通绣娘的过程中,她们质朴的语言和精湛的技艺常令我激动万分。在此之前,我曾在县上一次展览活动中见过这些绣娘们的作品,在被她们的刺绣技艺折服之余,也稍觉这些作品配色是否过于浓艳了?但与她们会面后,再次审视那些色彩艳丽的作品,我却一度被作品对比强烈、浓烈奔放的色彩所震撼。因为去采访的时候,当车子离开县城灰色钢筋水泥之地前往她们所在的乡村时,一路上翠色欲滴的庄稼,黄得耀眼的油菜花田,及至乡村小路旁和农家小院中姹紫嫣红的花儿,无一不是色彩艳丽到了极致。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原本就是这般浓墨重彩、绚丽多姿。

百花盛开春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像陈存、刘生兰等技艺高超的绣娘,用手中的彩线和银针,传承弘扬着中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丝一缕地编织着璀璨精美的图画,抒发着新时代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为进一步推动大通的青绣事业添薪加柴,也引领了更多的刺绣爱好者加入到这个行列。

为了让青绣成为广大农村妇女家门口脱贫致富的产业,2018年6月,陈存和其他四位志同道合的成员出资5万元,在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成立了大通安和乐刺绣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五个成员投资总额已达32万元。为了更好地给人们展示大通刺绣的魅力,她们走村串户,收藏老绣片400多余件、老针扎100多个,在合作社二楼专门设了刺绣展厅展出老绣件和成员的新作品。安和乐刺绣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共有员工30多人,4人是残疾。每天固定能到绣坊工作的员工有13人。

安和乐刺绣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产品种类和销售渠道。如今,合作社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刺绣合作社为当地的农村妇女带来了经济收益,激发了刺绣从业者的创业热情,也给大通的青绣事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展现了青海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青绣的知名度。

2020年6月,安和乐刺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后,成为第二批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

而60岁的刘生兰和焦维月也老当益壮,成为“刺绣致富”的带头人。2020年,焦维月筹备成立了“焦维月手工刺绣坊”。目前,她的刺绣坊共有16名员工,其中两人是残疾。焦维月一边给她们传授刺绣技艺,一边四处接洽订单。刺绣坊成立不久,焦维月接到了祁连县一位客户绣一批藏式吉祥图文装饰车挂件的订单,和她同村或邻村的妇女空闲时来她的刺绣坊一起绣花,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技艺,农忙时带绣品回家抽空赶工。

刘生兰在村里成立了生兰手工作坊和剪纸刺绣作品展室。她的“生兰手工作坊”有固定员工23人,联系绣户54人,其中3人为残疾。平时除了在自己的工作坊和员工刺绣剪纸,她还在附近几个村子里的残疾家庭中广收学员,每天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学员传授刺绣针法。为了学员能学有所成、绣有所得,她又自已掏钱回收学员的作品。有时学员作品太多,质量又不够好,大量积压,但她毫无怨言,仍然热心地四处奔走积极销售。2017年起,她还积极参加大通“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大通县几所学校的学生传授剪纸、刺绣技艺。

姜有存也在大通赵家磨村成立了凤春香民间手工艺坊,招了5名固定员工,还有30多个散户,在她的带领下,近40名原来只能在农闲时绣各式绣品来自娱的农妇,可以在炕头、院落、地边,三五成群利用劳动之余,互绣互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刺绣艺术,并且增加了经济收入。

大通的刺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重新展现出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青绣产业在大通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止目前,大通县登记在册的从事刺绣行业的人数已上百人,从事刺绣和包含刺绣产品的作坊和手工作品工作室、合作社共有十三家,刺绣坊的农家妇女在农闲时用自己手中的针线,给更多的人们展示着青绣的文化魅力,也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增收的梦想。

纵观大通青绣的发展现状,虽然与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等地区相比稍有薄弱,从事刺绣的人员和相关的工坊也比较少,青绣产品没有达到热销各地的地步,但近几年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还是让大通青绣得到了极大发展。各级政府不断挖掘“藏在深闺人不识”的乡村刺绣能手,努力培养热爱刺绣艺术的年轻力量,鼓励更多的绣娘外出培训学习,邀请绣娘参加青洽会、青海各级刺绣展览等,不断壮大大通地区青绣传承人队伍,提高技艺水平,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青绣,热爱青绣,学会青绣,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生动立体地展示青绣保护、传承、发展和取得的成果,展现大通刺绣艺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希望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大通青绣能更好地实现技艺传承和推陈出新。用金丝银线,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绣出山水大通、大美青海最美的篇章。

作者:苏贤梅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