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高原劳动者风采展示录(九)

高原劳动者风采展示录(九)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11-24 09:29:20 来源:西北特产网

2019年度“西藏工匠”评选活动

81号 简要事迹

多布杰,从毕业至2013年6月份在西藏电信长途线务局昌都分局工作。

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积累实践经验,将所学到的知识服务西藏,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通信带来的便利,缩短与世界的距离。

为了不断提高,他把每一次巡检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把每一次通信保障和应急抢险都当做一次历练的机会。无论寒冬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任务,他都会主动请缨。仅用1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昌都电信所有的通信基站,熟知每一条光缆的情况。并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快速查出故障点位的方法,大大缩短了通信中断时长。

在以多布杰为骨干的建设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拉萨铁塔成立五年来,攻克三大电信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站址200余个,新建铁塔的共享水平迅速提升到60%以上,节约国家投资6000余万元,每年减少场租费900余万元,减少土地占用50余亩。拉萨铁塔一年的建设总量超过任意一家电信企业的历史总量,也超过了三家电信企业过去三年的建设总量。

为建设生态城市,多布杰和他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并申请专利,实施分场景、分类别的美化建设方案,公司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建设美化塔、景观塔10余个,安装美化罩60余个,为美化市容市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司成立5年以来,多布杰参与了“升降式应急抱杆”、“藏式美化塔”、“利用广告牌建站”、“单管塔改造成‘烟囱’通风系统”、“微信选址吧”等一系列创新工作团队,其中“升降式应急抱杆”喜获国家专利。

82号 简要事迹

周连河,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对待同志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始终发扬地质“三光荣”传统,把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把温暖关照送给别人,在职工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面对问题及困难善于寻求解决方法,不屈不挠、坚韧顽强,每当项目人员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积极主动、耐心讲解、认真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提高了项目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承担中大型水工环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传、帮、带”作用。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始终保持着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光荣本色,在单位技术人员较紧缺的情况下,他一人身兼数职,既要编写相关报告,又要处理项目的其他事务,经常加班到深夜,任劳任怨,从不计个人得失,在以综合管理的项目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协调作用,做到了报告的编写精致无误,项目运转有条不紊。该同志工作作风严谨,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工作经验,勤于钻研,善于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野外工作中,他将岩土工程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土工试验测试等方面所掌握的新专业知识、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解决了技术疑难问题,拓宽了项目服务领域,提升了本队服务平台。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成绩,为单位和项目创造了经济效益超千万元,为全队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周连河同志在大队工作二十三年,先后担任组长、技术负责、项目负责等职务,参与有关热田、地质环境监测、全区矿泉水调查、马攸木金矿等工作。工作期间主持参与编写各类地质报告100多份。

2015年周连河同志带领的水工环项目为单位创收经济效益700万左右,2016年为单位创收经济效益近600万左右,2017年创收经济效益1000万左右,2018年为单位创收经济效益2000万左右,截至2019年4月28日已为市场项目签订协议近500万左右的工程项目,直接为单位创造了经济产值。

83号 简要事迹

王海勇, 2007年7月至今,在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先后担任技术员、副技术负责、技术负责等职务,现任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生态项目部负责人、工勘支部书记。

王海勇自参加工作以来,常年工作在海拔4000-6000米的生命禁区,从婀娜温情的藏东峡谷到孤独荒凉的藏北的雪山,足迹遍布西藏的各个角落。从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到设计编写、工作部署、报告编写;从找矿、勘查到油气勘查、地质灾害、饮用水、地热勘查、工程勘查、非金属矿勘查,多年的野外一线实践和艰苦磨练,让王海勇迅速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提升了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先后完成了尼木县厅宫矿区铜矿核实、曲水县鸡公村钼矿储量核实野外及报告编写、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自筹勘查、罗布莎铬铁矿区ⅠⅡⅣ矿群及ⅠⅡ矿群南部勘查、昌都县昂青银矿详查(续做)、错那县吉松铅锌矿详查、乃东县金鲁铬铁矿1:2000填图、4.25地质灾害第一批、第二批勘查项目、日喀则地区砂石粘土矿矿业权设置、玉龙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油气勘查、日喀则市萨迦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昌都市卡若区孜通坝砂石矿普查、罗布莎Ⅰ、Ⅱ矿群南部铬铁矿开采工程岩土工程、青南藏北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工程QK-8井、TK-3井、QK-9井的技术工作、江达县地热勘查、丁青县天然饮用水勘查、仲巴县帮布勒铅锌多金属矿普查等工作。

84号 简要事迹

赵辉同志于2017年4月创立西藏月王药诊生态藏药科技有限公司,并长期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注册地、生产地位于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1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以创新高原生物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中藏药饮片为核心,以藏药大健康产业为主导,集种植、研发、制造、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青藏高原微生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西藏高原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拉萨市青稞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微生物检测中心,建立了道地藏药材种植基地和西藏第一家发酵藏药饮片车间、中藏药材饮片车间、微生物发酵车间、大健康产品车间等。2018年,月王藏药成功转型为中藏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志在创新发展藏医药健康事业。经过多年经营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已达到19510万元。

赵辉同志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西藏自治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振兴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等科研及产业化项目,逐步建立了强大的研发实力与精湛的技术支撑能力,形成了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虫草酵素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示范项目”证书。

月王藏药已经成为中国藏红曲和虫草酵素的开创者,现已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2项,在高原特色生物发酵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创造了全新的产品品类,其中,藏红曲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基于藏红曲的重大科研成果,月王藏药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奖、拉萨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85号 简要事迹

旦松扎巴,男,藏族,1953年3月出生,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永那人。1969年16岁时正式参加工作,先后在索县赤多、军巴区等地行医,积累不少的经验,同时不忘钻研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1987年因专业技术及业绩出众而被任命为索县藏医院院长,他先后在著名藏医药学专家措如·才郎、民间历算学家晋美多吉等身边系统学习,掌握包括藏药水银灰剂及其他重金属灰剂的炼制和仁青常觉等药品的配制技术、天文历算在内的传统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同时在院内院外广泛开展藏医催泻疗法等临床医疗和各种方剂配伍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积累掌握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方法,为传承藏医药事业做出贡献。2010年荣获脉泻疗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蓝琉璃医注》里讲到,“当其它疗法无效而觉得生不如死时,才能使用其法,反之由于史段因素不易采用,”文献及研究表明,藏区东北一代(多康区域为主),名医蒂玛丹增平措和加央齐泽旺布等在临床广泛使用。现阶段,只有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藏医院旦松扎巴是唯一继承,具有传承与推广潜力。2010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脉泻疗法传承人。为自治区藏医管理局主办的全区义务工作者讲解脉泻疗法,那曲地区卫生局主办的全区藏医药骨干医生培训脉泻疗法等。2015年5月到青海省藏医院实践传述藏医脉泻疗法,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等。

为方便农牧区患者就医,藏医旦松扎巴多次主动深入基层农牧区患者家中送医上门。特别是对五保户、孤寡老人、贫困群众等患者,旦松扎巴免费为他们义诊,并为他们发放各类药品,价值达40万余元。藏医旦松扎巴继承的脉泄疗法挽救了无数久治不愈病人。

这些年,除了不拘一格地接收有志于学习脉泻疗法的学徒,为全区各地市藏医院进行脉泻疗法的技术传授,邀请学员到索县藏医院来深入实践外,面对脉泻疗法这项古老的藏医学瑰宝,旦松扎巴并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在门孜康建院10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西藏首届藏医药国际论坛上,藏医旦松扎巴是进行学术演讲的1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之一,他的《浅谈藏医脉泻疗法的实践操作》受到在场45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各界嘉宾的欢迎。同时藏医旦松扎巴大量钻研藏医学典籍,研制藏医脉泻和腹泻疗法必备秘方——强巴盾巴、那木加斯泻、阿如斯泻等药物,还成功研制了果迥仁青租泻、布泻等特色疗法及其药方,精心编制了《脉泻疗法的临床实践指导》一书,为藏医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让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多年来,藏医旦松扎巴,先后多次特邀全区藏医药学术论坛专家,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门孜康”建院100周年学术论坛特邀专家等各种学术论坛的特邀专家,并发表学术论文有《浅谈藏医外治疗法白内障手术》、《浅谈藏医脉泻疗法》、《藏医脉泻疗法临床指南》等,其中《藏医脉泻疗法临床指南》一书在传承和发扬藏医脉泻疗法的工作当中起到了继《四部医典》的教科书的作用。

86号 简要事迹

许耀弘,男,现年30岁,现任西藏日喀则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维修保全部部长助理。许耀弘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十多年,在这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10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2014年12月,在工厂建设调试过程中,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许耀弘带领机修班十余人,在西藏的冬天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衣服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多少次,数据记录了多少次,笔都写坏了多少支,班里的同事送他外号“牲口”。就这样和大家团结在一起经过共同努力,终于提前十天圆满完成了设备的调试任务。同年被工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8年的一天,公司两条生产线正在稳定运行,凌晨3点10分他突然接到值班人员的电话说:1#原料磨磨辊加压油缸上耳孔断裂,3点15分2#原料磨磨辊加压油缸活塞杆断裂,几乎同时发现两根活塞杆断裂,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出现了,但是他在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工厂所有维修工出来加班,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了查看分析,不到10分钟时间,所有人员到位,许耀弘立即开始分工,对两台立磨液压缸进行更换,许耀弘自己带队更换2#磨液压缸,两台立磨直线距离有800米,但是道路距离在1000米,许耀弘不仅要带队更换液压缸,而且还要兼顾1#磨液压缸的更换工作,但是在他的有效组织和协调下,两条液压缸更换工作比预期的提前4小时完成,给工厂节约了宝贵的生产时间。

在专业技术方面,许耀弘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机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设备在线状态检测管理办法,有效的将设备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全年所辖设备影响时间为零的好成绩,保持了设备质量标准化。在工厂基层的管理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工厂现场跟班时,他重点抓好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工作中他时刻要求和带领职工严格按章作业,率先垂范。在他10余年的管理过程中,从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并且由于纪律严明,他带领的队伍连年被单位评为“优秀班组” ,他管辖的工作范围多年保持了“精品工程”。目前,许耀弘正在工作中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团结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精神,抓住机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和岗位争一流的信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员工,为全体企业员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企业繁荣和振兴贡献力量。

87号 简要事迹

丁增欧珠1977年出生于上察隅镇阿扎村。2016年,丁增欧珠对村里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进行重新研判,决定从深加工木碗产业开始入手,通过自己凑集资金和村资源优势,在察隅县城开设了碗门面销售店,通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现以成为当地阿扎木碗品牌专卖店,年销售额达到30多万,带动全村20余名百姓增收致富。

一、做好产业文章 带领群众致富

42岁的丁增欧珠,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开始制作木碗,现已有20多年制作历史。从过去的纯手工制作,到现在的半机械化他都一一经历,他做的木碗普通的只有一两百元,好的要卖到几千元或者上万元,而木碗的价格取决于它的木料材质和花纹,花纹越好价格越高。面对全村还有14户72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现状,他注重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盯住土地,在木碗产业建设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该村地处阿扎冰川河谷,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优势,以及察隅县地理环境偏僻,森林覆盖率高,木头质量好的特点,组织群众采取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大家“抱团”加工木碗,丁增欧珠本着“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利用阿扎村的资源优势,合理分流,从而避免产业单一、资源共有的竞争。丁增欧珠带领群众以“分散制作+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运营,群众将各自制作的成品放入他的商店一同销售,使其“抱团”人员人均增收近2000元。尝到甜头后,积极加入他的“抱团”组织的群众越来越多,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近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10余人。村里其他的手艺人,看到他的成功,也拉起自己的“抱团”组织,在上下察隅镇、察隅县、察瓦龙乡、昌都等多地开起门面,走向了致富道路。

二、勇于责任担当 为民乐于奉献

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奉献。群众有困难,他及时上门解决,只要乡亲们需要,他就会及时来到田间地头给乡亲们免费提供帮助。阿扎村道路崎岖,特别是雨季时经常发生塌方、泥石流,村民出行不便,在村道路面整治过程中,他是全村义务投工投劳最多的,也是村里组织任何活动和募捐最积极的。

通过为群众增收,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全村群众一致称赞他是“阿扎木碗的领头人”!他始终牢记自治区吴英杰书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依靠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他一直按照书记的要求在做。

作为阿扎村木碗制作的带头人,他还想把自己的“抱团”组织和门店一步步发展壮大,为农牧民群众致富做个好榜样。面对大家对他的肯定,他心里有了更大的打算:充分起到木碗制作带头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真正发挥产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村民一起过上更好的美好生活。

88号 简要事迹

管新飞,男,汉族, 1969年3月出生,现任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坚定政治方向。

管新飞在企业创建初始,始终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在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二、扎根世界屋脊,发挥“老西藏精神”

1997年国家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管新飞以敏锐的目光,放弃内地优厚的工作待遇果断进藏创业,并最终选择极具藏民族文化代表的“青稞酒”作为事业的起点。伴随着浓浓的青稞酒香,细看“藏缘”发展历程,在生产资源极度匮乏,基础设施条件极其落后,管新飞用近22年时间带领近百名当地农牧民员工,依托西藏主产粮食-“青稞”,成功打造出西藏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藏缘青稞酒”,并为当地农牧民发展致富,为地方经济创效增收,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

三、科技创新,解决青稞酒保质期“瓶颈”。

在2004-2006年企业发展初期,面临各种困境,管新飞“困则思变”,内借西藏农科院,外联江苏农科院、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食、饮品专家提供相关实验数据参考,带着样品往返西藏与内地近千百次的自主实验后,最终将传统青稞酒的物理性技术保质期不超过7天延长到13个月以上,率先在同行业取得“生存免死牌”,带领企业成功“突围”生存发展的关键难题。

在关键难题解决后,管新飞在科创的道路上并未“歇息”,在广纳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对接西藏各类科技项目,带领科研人员继续拼搏努力,先后承担西藏青稞精粮产业化示范等国家级项目3项,西藏青稞酒关键性技术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7项,获省级科技成果7项,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获取专利5项,绿色食品1个,区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报西藏传统青稞酒、西藏青稞精粮及藏白酒原产地保护3项。建成了年深加工能力达8000吨青稞酒及白酒窖池流水线,在全区非公经济实体中率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产业模式运营。

四、以岗位培养人,提高当地农牧民综合技术能力

在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管新飞引领的“藏缘”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截止目前,在企业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员工达220名,当地农牧民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85%以上,每名农牧民员工年平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员工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在藏缘这个大家庭,很多职工逐渐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技能能力,起到了当代民营企业技术传承及发展的重要作用。

五、注重节能减排,致力于绿色经济

公司在管新飞的正确领导下,首先,淘汰高耗能设备,实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其次,将锅炉由原来燃煤改造为燃油,减少排放,提高效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的排放,热效率更高,可以达到90%力进行污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处理水浇灌草坪,真正做到节能减排意识在公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

89号 简要事迹

索朗德吉2000年毕业于西藏大学,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兴趣热爱所在,在大学系统地学习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她,毅然放弃了三次能成为国家公务员的机会,怀揣对藏毯行业的美好憧憬,走进了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在工作中她富有激情活力、有创新头脑、勇于创新、喜欢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她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创新的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为传统藏毯行业的继承、研发和创新、发扬贡献着全部的力量。

一、努力创建企业文化,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

索朗德吉刚进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时,厂里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根据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团结、敬业、诚实、创新”企业理念。索朗德吉把企业职工各类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一手组建的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文艺队在拉萨市已小有名气,她们代表城关区商务系统参加了“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活动上表现优异,获得各类奖项。

二、改善管理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先进理念

近年来,索朗德吉注重企业技术改造,研发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地毯厂申报了藏毯科技研发项目,在项目的带动下,厂购进了梳毛机、捻毛机、平剪机、洗毯机,研发了太阳能低温真空干燥设备系统,基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为热源的植物染料制备系统等国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研发,为厂的结构调整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植物染料现面临失传的局面,索朗德吉利用多年的时间拯救、挖掘和研发了植物染料,其原料大部分为农牧区的各类植物,下一步将在全区纺织业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企业走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开发和探索依靠科技、依靠现代技术做大做强的路子进行有益的探试,获得各界的好评。

在她的认真研究和沟通协调下,地毯厂先后从我国的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及尼泊尔等地邀请平剪、染色等方面的专家到厂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厂里还派员工到内地,进行设计、染色等方面的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为厂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索朗德吉一直把市场宣传和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注重国内市场,经常带队参加广交会、文博会、藏博会,中尼经贸洽谈会和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等各种活动,为地毯厂进行市场开拓,也为西藏藏毯的进行广泛宣传。她还申请创立了“雪毯花”商标和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网站。在她及全厂员工的努力下,目前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生产的各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订单已订制到明年年底。

三、视学习为毕生追求,做一个永不毕业的“学习积极分子”

索朗德吉把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创新学习形式,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实干、进取的工作作风一直是索朗德吉所追求的、所想拥有的,工作以来,她离自己的这一追求更近一步。她决心在自己所热爱的藏毯行业领域里进一步做实、做精,为使藏毯这一民族奇葩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继续奋斗,永远奋斗。

90号 简要事迹

斯曲,男,藏族,生于1968年3月,是普松乡曲水村7组人。自从事雕版雕刻工作以来,热爱中国共产党,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丰富的雕刻实践经验,在这领域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1986年以来先后收学徒二十多名,为“雕刻之乡”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技术人才。2010年代表西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加上海世博会,获得荣誉奖。2013年作为雕版刻制工艺的传承代表参加在深圳举行的非物质文化展览活动。多次参加市区级文化展览活动,受到社会各级的一致好评。

尼木县珍宝民族雕刻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月,注册资本100万元整。现有30名工作人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经营范围:旅游工艺品、雕刻、书写制作经版。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为群众开拓脱贫致富渠道,同时使西藏民族技艺的传承后期有人。本合作社的作品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3年深圳非物质文化博览会等诸多博览会上参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合作社制作的雕版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不仅有单一的文字雕刻,还有图文并茂的图案。目前合作社运营正轨市场效益良好,经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合作社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吸收贫困户在合作社就业。同时积极开展意愿学习雕刻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收徒等工作为农牧民群众增收得到保障的同时脱贫致富奔小康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经历过贫穷的磨难,经历过付出的艰辛,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十几岁就开始打工维持生活,但他从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服输,在百忙之中抽空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技术,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挨饿受冻成立了他儿时最清晰的记忆,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硬是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干出了一番常人无法想象的事业,终于实现了致富的夙愿与梦想。

作为一名曲水村致富带头人,他始终严格按照一名致富带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他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在想方设法谋求新的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一个平凡的高原农民,他怀着致富的梦想,艰苦创业,在做生意的致富路上昂首起航,演绎了一段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名创业能手的风采。他在农牧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农牧民学习的好榜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