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錾刻技艺的李成。 本报记者 吴雪 摄
逼真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炫目的光泽,这就是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的湟中银铜器。
近日,踏着暖阳,记者一走进昂藏村就被“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所吸引。循声而望,几名錾刻师一手挥舞着锤子,一手拿着錾子,伴随着声响,手底的银器、铜器上就出现了一道道美轮美奂的花纹。
这里是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昂藏村银铜器制造与鎏金技艺传承人李成创办的加工厂,里面放着很多已经制作完成的银铜器,它们有的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精巧雅致、匠心独运,有的璀璨夺目、光亮通明。“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因为从原料到最后的成品,十几道工序全都是纯手工完成。也就说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匠,每次雕刻同一个作品时,也不可能保证样子、形态完全一模一样。”李成说道。
一件作品要完成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塑模,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所有制作出来的作品造型都来源于此。接下来,匠人会将已经雕刻和调整好的蜡型进行翻砂,用精致的石英砂一层一层包裹,再用高温使其内部的石蜡熔化,这样就会得到一个空心外壳。通过制作器物的需要,将银或铜溶液注入,待溶液冷却后拆掉模具,一件作品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了。可是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还需要一道工序——手工打磨及抛光,这也是最为枯燥的一道工序。匠人用羊皮等动物皮毛不停地摩擦,慢慢地,器物就会呈现出耀眼的色泽。而接下来的一道工序就是考验匠人技艺是否纯熟的一道工序:錾刻。对于打磨好的器物,匠人会将图案和花纹一点一点刻到上面,全程并无图纸仿照,只凭匠人脑中的记忆和娴熟的工艺进行。之后,再经过最后一道工序:鎏金,一件精美的湟中银铜器作品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作为银铜器制造与鎏金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成做这行已经38年了。积累的人脉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买家慕名而来,他的作品远销俄罗斯、叙利亚、新加坡等,湟中县的河湟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为游客展示湟中银铜器文化。
跟随师父李成学习银铜器制作二十多年的何军说:“做这行,要掌握绘画、雕刻、铸造等多种技艺,干活时还要心、眼、手、力协调配合。即使已经学了二十几年,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要学习的东西依旧不少。”
“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艺术就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李成指着桌上的一面铜镜说:“今年,在制作的时候我偶尔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古铜镜制作方法。很多工艺、手法其实都是在实验中诞生的。”随着青海旅游旺季的到来,李成又在研制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好让游客更加详细的了解湟中银铜器文化。
如今,银铜器成为湟中县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块。随着精湛的纯手工技艺闻名国内外,湟中银铜器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为西宁的品牌产品,也成为了青海的品牌产品。
作者:吴 雪 来源:青海日报
阅读:
盛开的藏绣之花——贵南藏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日毛吉
日毛吉,女,藏族,1970年出生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沙沟乡郭仁多村。从小因家庭条件困难,未上过学,家
唐卡艺术在国外受到追捧
唐卡艺术在国外受到追捧近年来,五湖四海的旅游者涌入西藏,他们在惊叹藏传佛教佛法深远的同时,更对西藏传
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另一个身份,居然是个清洁工!非遗该如何传承?
那日阳光暖暖。 我穿着一套七彩的土族服装,坐在土族盘绣省级非遗人“李安言索”家中的走廊里,晒了会太阳。 这里,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如我。 我问你,青海的
青海热贡破题“非遗”后继乏人
中新社青海黄南6月9日电 (记者 张添福)“非遗”后继乏人?青藏高原东部人口不足30万的藏乡“热贡”提交一份有力答卷——330项各级“非遗”、128家示范户、257名代表性传承人及3.7万文化产业从业
九龙:民族手工刺绣,绣出妇女致富“半边天”
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 走在九龙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新潮的服装店,还是传统的服装店,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像钱包鞋垫,香包之类的,那么这些漂亮的东西究竟是出自谁人之手呢? 通过多方
加牙藏毯、河湟皮影……青海湟中非遗展周五起在朝天宫举办
扬子晚报网9月26日讯(记者 张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距离南京1600多公里,那里又有什么样的风土人
大美青海 城市之美
东经89°35′——103°04′ 北纬31°36′——39°19′ 这里是青海 这里有闻名世界的可可西里 这里有穿越时空的唐蕃古道 这里有华夏最美的山峰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湖泊 这里是三江之水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