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不只是宗教的附属物,更多的是它的艺术含量,从这个角度去揣摩,我发现唐卡的艺术价值完全不亚于油画。唐卡的美也是一种磨练过程的体现,需要时间和气韵。”
提到唐卡,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藏族和佛教,没错!唐卡就是这种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藏族文化艺术,其馥郁的色彩、精细的线条勾勒以及丰富的宗教故事内涵,引得众多藏家为之倾倒,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显示,唐卡相传为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出现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种经历历史沉淀的艺术品,需要细细品咂才能悟到它的魅力。
“2000年左右的时候,在北京见到过一些唐卡,一开始只是把它当作佛教的附属品,自己不信佛,所以没太关注。还有,对于宗教的东西,有一种敬而畏之的心理,总是不敢去接触、去走近。”广州唐卡藏家、朱子美术馆馆长朱述贤告诉新快报记者,唐卡的内容大多涉及到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同时也记载着西藏文明的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2003年左右的时候,我收到了第一幅唐卡,是一个朋友赠送的,是一幅《大威德金刚》,40厘米 60厘米的大小。朋友希望我挂在家里,他把这当作一种善事来分享。”
朱述贤把这幅唐卡挂在家里,“有点像当神一样,很恭敬地挂在了墙上。后来接触多了,发现这幅唐卡的绘画工艺比较粗糙,就想换一幅来挂。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原来的这幅,觉得直接换成另外一幅会显得不尊敬。纠结了很长时间,后来请教了一位老人家,她说没事,卷起来收到一边就行了。”
2006年的一天,朱述贤在潮州闲逛古玩市场,“我发现在一家店面里挂着一幅非常漂亮的唐卡,我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总觉得店主不会卖,因为是挂在收银台的旁边,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能否出售。店主说可以啊,问我出多少钱。当时,我给了8000元,目前这幅唐卡市值10万-20万元。”朱述贤一边说着,一边把这幅唐卡拿出来让记者欣赏。这是一幅缂丝唐卡,以绢作底,用金线一针一针地绣出来的,“这是我个人购买的第一幅唐卡,搜过资料,只知道是民国作品,但查不到具体作者,不过至今我仍然非常喜欢。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除了原材料费用,人工费大约就要3万元一个月,目测这个工作量要半年时间,光成本就18万元左右,所以当时花的8000元真的是超值。”
随着接触和研究的深入,朱述贤了解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唐卡知识,“深入了之后,就会发现越来越有意思,画面上的法器、头饰、装饰等都大有讲究,拿一把扇子、骑一匹马都有说法”,兴致浓烈起来后,朱述贤动了在广州举办唐卡展览的念头。
那次展览时值“中国小洲艺术节”期间,因为唐卡的新奇和特殊性,成为那次艺术节的重头戏。“那次的展览非常轰动,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驻穗总领事馆的人都前来参观。当时瑞士驻穗总领事馆的一位文化参赞,非常喜欢唐卡,临走的时候,他提出想收藏那张3米 2米的大海报,说想留来做个纪念。展览结束后,我们就把那张大海报连同另外一张小海报送给了那位文化参赞。外国人非常钟情唐卡里面纯中国元素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东西继续传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