罅隙流逝间,沧海幻桑田。多少善,多少悟,多少轮回,被记载?
岁月已逝,珍贵犹在。看似简单的唐卡,蕴含着万千故事。它从久远的佛像中走来,带着柔软而又充满力量的光芒。
《佛本生转如意藤》组画之六 朗卡杰绘于17世纪 现收藏于甘孜东谷寺
藏族唐卡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和宗教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地域艺术风格特色。其流布之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优于壁画、雕塑,在藏区社会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在藏区各地大大小小寺院的每座殿堂,唐卡更是必备的进行宗教佛事仪礼陈列供奉、持修观想、顶礼膜拜、对世人进行教化的庄严之具,并常以成千上万卷之巨数而成为一地寺院兴盛发展珍藏的重要精神财富标志和镇寺之宝。
唐卡艺术经历了从吐鲁番时期的萌生,佛教后弘时期的初兴,萨迦时期的融汇,帕木竹巴时期的发展,至甘丹颇章时期成熟为象征藏传佛教艺术顶峰而著称的“黄金”时代,出现众多艺术风格流派,成就了唐卡艺术百花齐放、兴盛发展的局面。
《绿度母》唐卡 现收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来掰掰藏区唐卡三大画派之一的,噶玛嘎孜画派。
公元16世纪中后期,被称为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化身”的南喀扎西从师于门孜派画师贡却班德的门下,后来,又得到了第五世夏玛·贡却延列和四世杰曹活佛扎巴顿珠的指导。后来,南喀扎西曾多次到汉地访学,从汉族工笔画的技法中受到启发,写出了《太阳镜》画技专著,创立了噶孜画派。继南喀扎西之后,他的得意门生曲扎西、尕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了先师的事业,特别是弥觉多吉以先师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美术专著,为噶孜派形成系统的绘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帝洛巴》壁画 南喀扎西绘于16世纪中页 现收藏于昌都噶玛寺
其后,噶举派黑帽系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继承了噶孜画派的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发展,形成了吸纳汉地工笔重彩特色,深化藏族传统绘画技艺,并强调表现康区自然生态人文精神内涵特色的新“噶玛嘎孜”画派。所以,在18世纪以前的噶孜画派,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旧噶孜派”或者“噶鲁派”。
自八邦寺重建后,噶孜画派名师辈出,除司徒·却吉迥乃外,代表性传承人物还有恩噶玛格勒、恩噶玛登真(两位画师均为司徒·却吉迥乃亲兄弟)、八邦寺第十一世司徒活佛白玛翁秋杰波、麦贡扎夏、呷珠,其后的当代著名画师通拉泽翁和四郎尼玛等也是其杰出代表。
《莲师八变》绘于公元17世纪 现收藏于民间
1、噶玛嘎孜画派的艺术风格特色
(1)在佛像型制方面保持了印度——尼泊尔样式的基本特征,并吸收了勉塘画派的造型特点。神像的情态面部表情以逼真传神见长,人物造型上更加强调个性特征。
(2)构图一改传统以主尊人物为中心的正面端庄像,而将主尊人物绘于画面偏左或偏右,且人物面部取四分之三侧面描绘;众弟子从上至下于一边呈弧形拱围;本尊神像则于左或右供奉于主尊头上方呼应,构成变化巧妙,生动活泼。
(3)设色强调冷暖对比,富丽典雅、清丽空灵并重。主体人物多用浓烈之暖色,以大面积金线勾勒装饰;器物建筑则用中性色过渡;自然背景则偏重青绿色调,雅逸清丽。尤其是背景的表现是体现噶孜画派艺术特征的重要环节,即画面中的风景多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来表现,喜取中近景(勉塘画派多采用远景或中景的散点透视,而早期后藏地区的绘制则多采用二维平面空间的处理方法),有一定的透视关系,表现手法与藏族传统绘画和中原汉地都有所不同:讲究点染功夫,天地用淡彩渲染,自然过渡,很少平涂。喜用清薄的透明色表现云雾水气,尤其是佛像的头光身光的透明表现成为“噶玛嘎孜”画派的一大特色。自然而写实的清雅之境,加上表现生动的神佛、罗汉、高僧大德,使画面产生一种美丽而神奇的宗教与世俗融合的意境,给人以亲切美妙的自然享受,这是该派艺术表现最为成功之处。
(4)用线刚劲有力、干净流畅,人物及坐床多用铁线描勾物,衣纹花草则以兰叶描成,山石崖洞则兼工带写,强调不同质感的再现。
(5)黄金的运用是“噶玛嘎孜”画派的一大特色。“噶玛嘎孜”画派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可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可在黑底上用金线细画十几种不同的层次,还可在大片涂金的地方用九眼石制成的笔摁出各种线条(俗称“宝石线”)。
(6)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创作中以白、红、黄、蓝、绿为母色,能调出9大支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
(7)最大的贡献在于将本土本教文化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追求和谐的审美理念,吸纳汉地的绘画语言,与藏地的绘画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八邦寺藏《十六罗汉像》《噶举金蔓》组画彩唐及司徒·却吉迥乃自画像唐卡是此派的经典作品。
《噶举金鬘》系列39幅唐卡之卷首 • 《帝洛巴》 20世纪初叶 • 现存于德格八蚌寺
2、“噶玛嘎孜”画派中的汉风特色
“噶玛嘎孜”画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地域与中原汉地相连,在文化上的交往也相对频繁,尤其在绘画方面,多受汉地明代以后工笔重彩画的影响;美学思想较为自由活泼,允许个人风格的发挥,主张面对自然、“师法造化”的写实主义法度;内容素材多从生活中提炼,强调情节;技法丰富,讲究功力;画面构图自由多变,主尊突出,不苛求对称,而重意境;造型注意人物的神情和个性的刻画,神态生动真切,比例准确。此画派勾勒多用铁线描,线条柔美流畅,衣纹勾勒繁密紧凑,服饰飘逸潇洒;设色淡雅柔和,偏重青绿色调,雅逸清丽,尤其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体现“噶玛嘎孜”画派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风景多以写实的自然主义手法刻画,神佛肖像也常以风景为背景,穿插有致,以景传情,以景托人。
“噶玛嘎孜”画派的总体风格形成有别于卫藏地区勉塘、钦则两大画派的独特面貌,佛像造型多为南亚梵式风格,画面主体人物的色彩、技法为本土格调,背景山水风景、花卉草木又多为汉式趣味的新画风,故又俗称为汉风画派。
中原风格早期以盛唐的雄健恢宏风格由北方一路传人藏区,与吐蕃前的本土美术水乳交融的结合,到中期也未曾中断。盛唐雄风的审美气质长期影响着藏族美术;后期以明清时代的清丽妩媚风格由山南一路传入藏区,极大地丰富了全面成长中的藏族美术。其间,工笔重彩、金碧山水、界画楼台、卷草图案等技法和寿字纹、万字纹、龙凤图样、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五岳风光、泉石禽兽等素材以及四大天王、十六罗汉等完整粉本,天衣无缝地被藏族唐卡、壁画优化吸纳并取得了审美的一致。佛和菩萨像接受了中原丰满圆润之躯、清秀含蓄之容、安详宁和之情、雍容大度之态的形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比神佛性的造型更能充分地体现中原风格。尤其是色彩应用华丽浓艳、线条处理婉转飞扬、造型设计优雅生动,构图安排严谨充实。形成了“噶玛嘎孜”,这一风格特征,其特点是华丽、风采、恢宏、饱满。藏区东部四川德格、青海五屯、云南迪庆等地大量美术作品都呈现着这一风格特点。
《萨迦贡嘎宁布》唐卡 司徒班钦 • 却吉迥乃绘于18世纪初页 现收藏于纽约喜马拉雅博物馆
噶玛嘎孜画派在经历了近五个世纪的传承发展后,进入当代时期,其美术风格也表现出在传统风格引领下与时俱进的近现代特征:宗教以外的各类题材被广泛开拓,美学价值、审美意义、社会效益并重;并以其不同的形式类别、不同的地方性流派风格特色、不同的审美追求理念延续着藏族美术寺院传承、民间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画院传承、社会作坊式传承和当代新生的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
《海生金刚》当代创新唐卡范本
昔日藏民,骑马牧羊,逐草而居,一卷唐卡,承载心之所向。
今日我们,吃喝玩乐,安居乐业,一卷唐卡,走进千年故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