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4-22 09:25:41 来源:西北特产网

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广大妇女用实际行动证明,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脱贫攻坚路上,广大妇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任务,在青海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扬起了巾帼旗帜,彰显了巾帼力量,诠释了“半边天”深厚涵义。

小小绣花针绣出好日子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奖牌——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打造“青绣”品牌的战略部署下,我省积极打造“青绣”品牌,如今全省约有30万名妇女季节性从事“青绣”制作,以班彦村为代表的土族盘绣坊是省妇联重点培育的一个基地,而盘绣也是“青绣”中最具特色的绣种之一。班彦村,高原大地脱贫攻坚的一个“地标”,在这里,“半边天”力量格外出彩。

“以前想也没想过,这针线活儿还能变成赚钱的手艺,我现在干劲可足了。”今年54岁的张卓玛什姐是班彦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得益于手上的“功夫”,2018年张卓玛什姐加入盘绣园后第一年就收入27000余元。在参加过刺绣培训班后,张卓玛什姐不但刺绣技艺得到提高,还找到了绣品的销路,现在,每天坐在家里绣花也能挣钱了。“我现在已经成为了盘绣园的负责人,带着30位绣娘一起做盘绣,我们的生活真是充满了希望。”张卓玛什姐高兴地说。

随着“巾帼脱贫行动”向纵深推进,像张卓玛什姐一样,越来越多的农家妇女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传承“青绣”手工传统技艺,培养手工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省妇联以组织省外提升培训、省内集中培训和送培训到基层等形式,开展刺绣、盘绣、丝带绣、堆绣、皮绣、藏绣、十字绣等技能培训,带动更多妇女投身“青绣”产业中来。

徐艳青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都蒙古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12年,她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加工店,招收了7名学员,经过细心经营,精心指导培训,几年时间徐艳青的民族服饰加工店就发展壮大成了手工艺制作中心。她从都兰县香日德镇乐盛村吸收农村妇女职工10人,帮助她们增加家庭收入。徐艳青和姐妹们制作精良的民族服饰不仅受到了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还接到省内外的多批订单。制作技艺精湛的民族服饰加工带动了更多妇女参与刺绣行业,进行民族服饰加工。

2013年,25岁的赵月清返乡创业,发现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萌生了种菜的念头,开始尝试承包了2栋温室大棚。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她的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每栋大棚收入在2万元左右,大大增强了她二次创业的信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增加种植户10户,并吸纳村民4户来棚里打工,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她的乐乐家庭农牧场被评为市级家庭农牧场,成为当地果蔬种植的领头企业。

尝到甜头的赵月清并没有满足现状,她积极参加由妇联举办的女农民培训班,鼓励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和积累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周边种植户,并亲自到大棚中精心指导。

扶贫路上的女干部

在广大农牧区脱贫攻坚一线,还活跃着一批来自城里的女干部、女“第一书记”。在自己的家中,她们是乖巧的女儿,是贤惠的妻子,是慈祥的母亲,而在脱贫攻坚一线,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基层女干部,是把群众的大事小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女书记、女干部,她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用情、用力帮助村民走出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57岁的李玉兰生在农村,从小对农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作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第一书记”,面对全村24户74人贫困户,李书记会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急于求成,而是走进贫困户家中,聊家常,摸实底、解疑惑、定措施。翻开李玉兰的民情日记本,一条条帮扶措施历历在目,一件件帮扶故事感人泪下,满满的都是干群鱼水情,从这里可以看到一名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农村工作的无限热爱。

在贫困户李长青的软梨树下,有李书记讲解种植技术的身影、在赵晓莲的农家菜铺里,有李书记指导销售的身影,在老党员赵成全家,有李书记探望慰问的身影……

像李玉兰这样的女干部、女书记,还有很多很多,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到扶贫攻坚第一线,成为贫困姐妹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女致富能手引导妇女发展“家门口”经济

在青海大地,“巾帼脱贫行动”极大发挥了女致富能手传帮带作用,引领广大妇女开启幸福小康生活。千千万万的妇女因此告别贫困,以创造和实干诠释脱贫攻坚中的“半边天”力量。

多杰卓玛,一位出生成长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江前村的牧区妇女,2010年8月创建“闹日岗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产业经济链。

作为一名牧区基层妇女,她带领合作社全体社员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以牧业奶制品生产、煨桑制品等领域生产和销售为主业,于2013年7月正式进入市场。2014年9月,对村里的妇女困难户45人进行慰问,后来她把扶贫帮困纳入到合作社发展项目,把村内极度贫困的11个贫困户36人纳入到合作社帮扶对象。

2018年5月,村妇联主席周梅花带领210名妇女成立了坐落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的德令哈景润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棚内种植花卉并销售。如今,种植花卉60万盆,实现纯收入83.4万元,发展了集体经济、带动留守妇女致富增收。累计为村民代缴医疗保险金15万元,为村民购买马铃薯籽种4万余元,并办起了暑期辅导“希望课堂”,为6名考入大学的学生予以资助。2020年被评为“海西州巾帼农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困难群体关爱等方面发挥了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最广泛地把农牧区妇女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巾帼力量。

来源:青海新闻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