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藏日报
冈仁波齐神山
摩崖造像
经书是最常刻的内容之一。
相比之下,刻佛像的机会要少一些。但佛菩萨造像是藏区石刻艺术中异常丰富多彩的一类。其中有刻在石块上的,也有刻在崖壁上的。据近年考古统计,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摩崖造像便有30余处,数万多尊,内容包括佛、菩萨、罗汉、护法神、高僧、弟子、法王、动物等。
西藏最大的石刻,在拉萨城外的尼塘。
乘车从拉萨前往山南的半路,就会看见矗立在水塘边的“尼塘大佛”。这是刻在山崖上的一尊高浮雕,身穿赤红袈裟,泰然端坐,高约十米。此佛像造型粗犷朴拙,反能显示其雍容大度。
药王山的造像
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要数拉萨药王山。
此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互为犄角,药王山为金刚手的道场,红山则是观世音的道场。它们如同两扇石门,扼住进入拉萨的大道。药王山的南缘有一线陡壁,正适合摩崖雕刻。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看见拉萨河对岸岩石显出六字真言和佛像,于是命尼泊尔工匠凿刻成形,便是药王山摩崖造像的最早记录。
从那以后,这座岩石上已经刻了五千多尊神佛,大的高达数层楼房,小的只有一个巴掌大。
走近千佛崖
我曾在黄昏时来到药王山北侧的千佛崖,这里有最集中的石刻佛像群,崖壁密密麻麻刻满了上千个色彩艳丽、大小不一的佛像,环山皆是。
近年,还修建了《甘珠儿》塔。在傍晚的阳光下,这些满山皆在的佛像、佛经、佛眼、六字真言,使人置身于神的世界,虽然无声,却十分庄严。沿路堆成墙的玛尼石,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向你诉说着一种思想、观念、祈愿。不断有人沿山而上,虔诚地双手合十。
环绕千佛崖,是朝佛的重要“转经路”。人们一边转经,一边匍匐在佛像下光滑的水泥地上磕着长头。沿东侧一条山坡路走下去,沿路山坡都是佛像和尼玛石堆,山势较陡,山顶都拉起了网,提示游客会有碎石滚下,不要停留。东行一条长长的甬道,两边是黄色的墙,约百米,走出去就是金珠南路。
这些玛尼石被风吹日晒,颜色斑驳,但那种无声的庄严让你肃然起敬。
千佛崖遐思
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
石头也是如此。只要被赋予人的思想和祈愿,精神便浓缩进这方圆一角。
走近千佛崖,一面仿佛天幕般的巨型崖壁横空而出,崖壁上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历代藏族雕刻家的作品,巨大的释迦牟尼石刻居其正中,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神佛造像,俨然一个万千佛陀居陡崖的神秘世界。
相传,当年藏王松赞干布曾在此崖前见到六字真言及佛像等神迹,后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建造此崖,经过历代增刻,最终形成今天的千佛崖。
如今,千佛崖周边,云集许多制作石刻佛像以及擦擦(一种模制小型佛像)的石刻艺人。
藏族石刻常见的石材主要有:卵石、青石、普通或劣质玉石石块、山体崖面。这些石材的使用,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各地有别。阿里地区主要以卵石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和西藏西北地区主要用青石或劣质玉石。
走近《甘珠儿》塔
沿拉萨千佛崖东侧的山体迂回而上,便是著名的药王山石刻《甘珠儿》塔。
这是拉萨最年轻的佛塔,始建于1995年,竣工于2009年。佛塔是信念与毅力的体现,造塔人将整部《甘珠儿》经刻在石板上,并将刻有经文的石板堆砌成一座宝塔。
塔儿愿为一只鸟,直冲天穹;塔身由玛尼石和佛像层层叠叠垒砌。
一层玛尼石,一层佛像,庄严叠起。塔基处一排排金光闪闪的转经筒蜿蜒环绕。
塔前橱窗内点供的酥油灯明亮闪烁,那是今日和未来的使者。
《象雄大藏经》的《甘珠儿》现存178部,它是青藏高原雍仲苯教的文献经典总结。
苯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信教群众最重要的精神信仰,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文明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有关地球的起源,《甘珠儿》的描述充满智慧和诗意:“地球是风的速度所带来的温度、温度所带来的粘合度、粘合度所带来的土壤、宇宙分子积淀其中组合而成的。”
佛塔一侧,大小不一的石刻佛像满山遍野,玛尼墙层叠环立,五彩金幡迎风摇曳。
历经风吹雨蚀,山崖的石雕佛像依然保存完好。近年来,为保护这一著名的藏文化历史遗存,西藏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多次修整着色。如今,佛像修饰如初,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千佛崖下,倾听金色转经筒“咿呀”旋转,是一种宁静的享受。
桑烟携带着人们的虔诚祈祷,循着崖壁缓缓升腾。
玛尼堆的智慧
一只鹰的翅膀捎去石头的灵慧,智者在天边的彩霞飞舞。
玛尼堆凝结着藏族匠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藏文多刻“嗡、嘛、呢、叭、咪、吽”(藏文译音),各种佛教经典和六字真言,字体流畅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藏文版本。
雕刻佛像的玛尼石丰富多彩,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龙、鱼、日、月画像,各种鸟头、兽头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状,活灵活现。也有反映佛教意识的释迦、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刚、力士及各种护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画得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着意刻画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像。
玛尼石刻,作为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对佛教崇拜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成为广受游客喜爱的一种旅游纪念品。
芝达布日寺的玛尼堆
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下
“除了相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下。”接近芝达布日寺,可以看见公路边上这样煽情的广告语。
阿里地区素称“千山之巅,万山之源”,有玛旁雍错等大小湖泊60多个,有森格藏布等大小河流80多条,更有海拔6638米的神山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共同的神山。冈仁波齐藏语的意思是“雪山的宝贝”。我们十分幸运地看到了神山圣颜。
距离冈仁波齐60公里,有一座芝达布日寺。该寺地处噶尔县门士乡,到狮泉河镇也只有200公里。寺院由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多扎喇嘛曲尼桑布始建,寺内主供莲花生大师、无量广佛和释迦牟尼佛。寺庙周围有天然象泉河的温泉,有风化石林。
素有“冈仁波齐衣领”之称的芝达布日寺,民间地位十分特殊。经书里没有明确记载,但民间笃信,转神山而不转此寺,难修正果。最为独特的是芝达布日寺周围的,多到令人惊叹。
一堆堆、一片片的玛尼堆,环绕在寺院旁的一排白塔周围。
玛尼堆上摆满了牦牛头骨和羊角。更为特殊的是,刻满经文的黑底白字的玛尼石片,像太阳能片一样,长方形的排在地上,一排排,静静地反射着阳光,倾听风的阅读。
我们无法不把足迹留在这一堆堆闪光的石头间。
古格遗址的玛尼墙
西藏的古格文明同样离不开玛尼石。
抚摸石头可以感受生命的体温,也可以追寻人类久远的文明足迹。
古格巍峨的城堡遗址在札达县扎布让区境内,地处象泉河畔一座高300多米的黄土上,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格王朝始建于10 世纪,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是吐蕃王朝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不仅使吐蕃世袭得以延续,还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举足轻重。
在古格遗址的周围,有一些土墙(厚约55厘米),都修建在山坡上较平坦处,玛尼墙就位于古格城堡的东北角。那是古格王室关于一段文明的经典构思与创意。
古格城堡共有三道防卫墙,其中这道距离建筑群约200米左右的城墙,不仅是防卫墙,而且还是世上仅有的玛尼石艺术石刻墙。玛尼墙不像玛尼堆那样在所有信徒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玛尼墙出自训练有素的工匠之手,是专门人员制作修建而成。
玛尼石再次歌唱众生。一块块精心刻写上文字图案的石块,整齐地堆砌而成。
墙体有的高约两米,宽约3米,长度不等。若根据当时的实际空间来推算,有的还有十几米、几十米,甚至超过百米的。这一片石的海洋,构建了独特石刻艺术品长廊的玛尼墙。
一个侧面折射古格文明
人们至今还可以看出古格王宫的昔日辉煌。
象泉河水拍打着季节王宫,绿树遍野,牛羊成群的繁荣,如坛城瞬间闪现与消失。
整座宫堡依山叠砌,居高临下,气势险峻,雄壮巍峨。
今天的循迹,依然可以看见其四通八达的地道,坚实的城墙,巍然屹立。遗址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由445座房屋、879孔洞窟,58座碉堡、4条暗道、28座佛塔等组成。
在古格王朝遗址中,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是恢弘壮丽的壁画和少量唐卡作品。
玛尼墙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格文明,反映出当时古格人信仰佛教的程度,令人忍不住发出感慨:“不愧是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
古格城下的这座玛尼墙,长达1000米左右,墙体内为泥土所造,墙表均镶嵌有玛尼石。
墙体上的玛尼石绝大多数为天然鹅卵石因形刻成,少量为石片。
河水的有力冲刷,使浑圆的鹅卵石,散发着象泉河的气韵。
这是动用大量的劳力之手从河水中搬运而来,又是无数的能工巧匠之手刻制而成。
这是为了防御强敌而造,石上的图文见证了当时政教合一、兴教已达顶峰的现实。古格人以虔诚的心,凝聚所有的祈祷变成一块块刻石,刻上满心的神圣与佛尊。
玛尼石堆
4502枚玛尼石
金的夕阳垂下王者灿黄的手。
如今,气势非凡的古格王朝都城,只剩下残亘断壁和遗迹。昔日的繁荣和风姿去了哪里?但只要用眼和心去阅读,就会看到王宫的气势不减,雄风犹在的威仪耸立天边。
遗址给我们留下数不尽的珍贵历史和神奇传说,让脚步不忍离去。
从古格王朝遗址及其艺术遗存,仍可看出当时的艺术精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不愧为吐蕃王朝解体之后,西藏400年分裂时期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王朝。
文明穿越时空长廊,独特的审美趣味,是通过一只只粗粝和灵巧的手来传递的。
古格玛尼墙上共嵌有4502枚的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石。经过无数年代风雪、雨水、阳光的洗礼,这些石刻色调仍丰富多彩,更具艺术魅力。
天然的色彩,不知何时已浸透各种石刻图案,形成绝顶的自然画面。有锈红色、灰色、深蓝色、浅绿色、白色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玛尼石集中数量之最,也是雕刻内容广泛、雕刻技法多样的最集中代表。其雕刻的技法,更多地是减地阴线刻。
古格玛尼墙的刻制法
抚摸这些石头,不但能感受时空的凸凹,更能感受艺术的生命。
石刻的形式一般有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真言和经文多以浅浮雕的形式,造像多以浅浮雕或高浮雕的形式表现,圆雕比较少见。石刻的技法有线刻、减地刻、减地家线刻几种。
仔细观察,古格玛尼墙体的玛尼石刻制方法可分为阳线刻制和阴线刻制两种。
阳线刻就是在石平面把表示形体的线留出、凸显出画面的肌理纹路,这种数量较少。阴线刻则是在石头面上单线凹处刻图案和文字线条,形式多样,阴线刻在玛尼墙中占绝大多数。
古格玛尼墙雕刻的题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造像和塔,包括佛、菩萨、金刚、天王度母、佛母、高僧、法王、供养人及各式佛塔;另一类为藏文或是梵文的六字真言,以及其他经咒。
西藏民间传说
西藏民间传说中,山口、村头及水源等地方多被灵异神鬼占据着。
故丢石子于玛尼堆的说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以石压鬼邪,二是增加玛尼堆对地方的保护能力,也算是积功德之一,因为它像塔一样代表善意的神灵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保护玛尼堆下被埋藏着的东西不被暴露和破坏。
相传,人或牲畜在通过山口时不能停下来,否则会生病。藏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总是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以便消灾免祸,赐福延年。
若乘车经过玛尼堆时,一般在车内经过其面前也要大声呼喊祭祀“拉则”。他们会一边呼喊,一边朝空中抛撒“龙达”,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
一般习俗
天空被夜的利齿咬伤,人们坚信鹰的翅膀能使花蕾绽放。
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免受灾难,徒步或骑马过山口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刻有藏文经文的石头,毕恭毕敬地放置在山口处。如果没有刻有经文的石头,也可以拿一块造型好看的石头来代替。若无石头也要设法放一块骨头或一块布片、兽皮或一撮羊毛、头发、帽子等均可,在祭放这些东西时要大声呼叫:“拉索洛,神灵必胜!恶魔必败!叽叽嗦嗦!”
玛尼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节日转经时或转山时,人们必定来到玛尼堆前,在其上面或旁边点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诚地向其撒糌粑、青稞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浓酽的茶水,边撒边祈祷,进行煨桑祭祀,以求众生平安、吉祥圆满!
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
总而言之,玛尼石刻,意在驱魔镇邪,护佑众生。人们在藏族地区处处都能看到的一座座形状不同的玛尼石刻图纹,表达了藏族人民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藏传佛教信徒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多画多刻一尊佛像、多刻一个字符,如同多一次朝圣、多转一圈经,都会给今生今世和来生来世带来吉祥和恩惠。
藏民族曾经把玛尼堆作为狩猎的工具,防御的工事,神灵及凡人的路标,如今已经演变成为驱秽辟邪、象征能给人畜带来平安吉祥之物了。由此可见,玛尼堆在藏区经久不衰之历史缘由了。
日土岩画
玛尼堆的实用性
从实用性来讲,无论玛尼石组成的玛尼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被设置在旅行和转经的山口、路口和拐弯处,都有一种“路标”或“地标”的作用。
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就显得尤其重要。
过去,西藏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外,广袤的藏区缺少真正的道路。
藏族群众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路,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经过积年累月,一块块石头堆集起来的。
发愿刻石的缘由
石刻是藏族石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群众发愿刻石的缘由,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顺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备好石料,再请石刻艺人雕刻。
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有的除了种庄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经上。据说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石头要选崖上较软且不容易破碎的,坚硬的石头不易刻。
原始神灵、山神、战神的崇拜
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人们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因而依山而居的藏族群众自然地就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
玛尼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之地,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群众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即13座玛尼石堆)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
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之间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的交汇点、连接点。
玛尼石内容的演变
无论一只虫,还是一只鸟,都是生命的欢歌。每块石头都可以表达虫或鸟的喜悦。
早期的玛尼石多是刻画佛教箴言咒语,后来“朵多”艺人们显然是受到佛教典籍插图的启发,为方便对众多不认字的信众教化启蒙,制作了图文结合乃至通体图像的玛尼石刻,并且图像的内容也逐渐超出了佛菩萨诸神的范围。
纵观浩若烟海的西藏玛尼石刻,按照其宗教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佛菩萨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忏悔与发愿、符咒警句、整章或段落经书、供敬品。
忏悔类玛尼石
一般的忏悔和发愿类的玛尼石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忏悔类玛尼石产生的背景往往是由于人们在耕作或游戏时不慎踩死一只虫、蛙之类的小生物,虽属无意,但是毕竟犯了杀生这一佛教大戒,所以就需请“朵多”择一良辰吉日,虔心祷颂后刻一块有青蛙草蛇之类形象的玛尼石。石头的正面基本上是一句或连续不断的六字真言,石头背面往往刻一行“为打死蛇赎罪,向成事佛致敬”的款识。这种石刻本身是发端于人们内心深沉而复杂的宗教情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类玛尼石刻,心中绝对不会有欣赏把玩的愉悦与轻松。
羊卓雍错
发愿类玛尼石
发愿类的玛尼石在许多地区都很常见。这类玛尼石一般是由小狗小羊和一片咒文组合而成,通常是属狗或属羊的人的行为曾经有违背佛教教义之举,甚至做了违法的勾当,旁人并不知道。但是因自知、天知、地知、佛知而寝食难安,所以往往需要去较远的地方请“朵多”镌刻一块甚至数块有个人标志(如属相)的玛尼石去供奉,用以向佛祖发誓:金盆洗手,下不为例。甚至还有烟鬼酒徒为了戒除嗜好,也会如此炮制,表示自己的决心。
玛尼石咒语
玛尼石,也是人们以内心对抗外界伤害的石化形态。
据佛经所言,雪域藏地,原来颇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利益这里的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救度众生有情。
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为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秘密语,真实而不虚妄,故谓之“真善”。
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
而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石刻,却把声音的象征转化为图形的象征,将其设置在循环的转经道上。当口诵真言缓缓行走的朝圣者与此石刻相遇,音、画在刹那间相互辉映,会给人极大的震撼。
新寨玛尼墙
人心入石,其力久远。
玛尼石,是藏族群众保持信仰和怀念的力量。
青海玉树的新寨,就有一面长约100多米的玛尼墙,令人震撼。
新寨玛尼石,始于1715年,迄今已有300年历史,截至解放前,总数已达25亿块,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300年历史的嘉那玛尼石从此赢得了“世界第一玛尼石堆”和“藏族石刻博物馆”之称。
把经卷写在大地上
一双双眼睛,仿佛一颗颗佛心,凝视着雪域高原上的白云翻卷。
牦牛走过去,羊群走过去,风刮起一阵沙石飞过去,仿佛都在诵经。
不时有人添上几块石头,或者放上新的有图案的玛尼石,表示祈福。
把经卷写在大地上,刻在石头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毅力和宏愿呵!
人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力量,带来吉祥如意。仿佛一堆堆会说话的石头,将这种信仰的声音,传遍神山圣湖。
玛尼石上空,飘满了经幡和风马旗,给人一种奇异的震撼和感动。
(图/文 吴 冰)
本期编辑:张沁芳
阅读:
毛衣、羊羔毛这么穿美炸了!好运又不俗!
终于到了年底节日季啦~各位仙女的聚会是不是多了很多呢?元旦、春节、情人节、年会、相亲、见家长……全都是很重要的场合哦,相信一定有很多小仙女都有一样的困扰,就是“穿什么?穿什么?” 今天M姐给你支招,
青海推出“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系列活动
中国网12月31日讯 为进一步满足青海省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羊绒和羊毛有什么区别?哪个更保暖?羊绒有多贵?
羊绒,不是羊毛的升级版羊绒,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其视作羊毛的升级版,其实从动物的种类,到纤维本身的结构都
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变成了世界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