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对于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的村民乐尕而言,今年是自己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第六个年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隔十天他就会和同伴们进山巡护,乐此不疲行走在山水间,能够主动投身国家公园建设,守护赖以生存的家园,这让他十分欣喜和满足。
大胆创新、果敢前行。自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从无到有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中,已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路子。
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到打造出具有江源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新路子,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江源极地脆弱的生态得以最好的保护,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蔚然成风,让江源大地富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管理体制,“九龙治水”制约有效解决
2016年年初,随着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方案》,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正式启动。立足青海实际,作为全国首属,必须要承担起创经验、立示范的重任,举全省之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革新理念、深化改革。体制试点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瞄准主攻方向,大胆先行先试,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经过五年之久努力全面完成试点各项任务,并在诸多领域实现突破。
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实现突破,从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409个编制,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等问题。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按照一级分区明确管控目标、二级分区落实管控措施的基本思路,对原有6类15个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有效解决了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的体制弊端,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创造条件。
当耕耘承载着收获,打破“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不仅仅成为青海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实践,更是青海贡献于全国的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和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坚持保护优先,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1处且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于青海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殊荣,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的有力见证。
从可可西里放眼广袤的江源大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正促使宏观生态格局总体继续好转。如今,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三江源生态呈现总体稳定,进入了生态全面好转的新阶段。
喜摘生态文明建设硕果,回望来时路,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我省持续强化修复保护,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基础上,累计投入重资,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可可西里工程应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本底数据平台。
积极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制度,《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批准印发生态保护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规,制定了生态管护岗位、特许经营等13个管理办法,发布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依法建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此过程中,还积极与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成立玉树州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开展环境资源案件审判工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释放国家公园建设红利
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冲突,辩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需,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必须要破解的难题,只要实现了人与发展的统筹协调,也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试点以来,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在推动社区发展上实现突破,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11名牧民持证上岗成为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有效调动了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坚持生态保护与转岗就业相结合,在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现“一户一岗”基础上,构建“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统一配发队旗、巡护袖标、上岗证和巡护日志,利用马队、摩托车队、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省坚持保护生态与社区共建相结合,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新型社区,推广社区共管协议,实施联户经营,发展家庭牧场,积极开展澜沧江大峡谷揽胜走廊、黄河探源等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积极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以社区为单位从事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收益,成为国家公园守望者。
如今,国家公园内通过实施“一户一岗”吸纳一批、培训技能转岗吸纳一批、特许经营吸纳一批、工程建设吸纳一批、传统产业升级吸纳一批的模式,广大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正在拓展,且统筹各类资金形成“六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使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一项项实践证明国家公园建设的红利正不断释放。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己任,一次从政府到群众的生态行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让极地江源脆弱的生态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也成为了大美青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视点短评】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于青海而言,这不仅仅是誓言,更是自觉行动,只有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青海才能彰显生态之最、坚固发展之基。
在青海,不谋生态保护就不能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动摇,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也是青海在全国能立得住、打得响的品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围绕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要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深刻认识和肩负起保护生态的最大责任,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坚定意识,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青海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