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胡和平部长亲临青海,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系统指导、全力推动。省委、省政府统一思想行动,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作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方向指引、实践路径、载体目标,突出把握方向性、系统性、人民性、特色性,放眼全局、找准方向、迅速行动,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方面,作了一些新探索,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追求思想认识新高度
持之以恒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全面落实‘四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升生态旅游业态品质”的安排部署;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要求“着眼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互促共赢,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我们在学思践悟中提升系统思维,在知行合一中诠释责任担当,思想认识得到了新提高。
落实省部共建新机制
在文化和旅游部关心支持下,建立省部共建机制,联合印发了《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明确6项重点行动、28项具体措施。制定《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任务分工》《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2022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确定32项任务分工,35项责任清单,全面完善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责任体系。
丰富生态旅游新产品
打造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玉树市为支点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完善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构建生态旅游风景道,培育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等新业态。西宁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布局和旅游枢纽城市,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推进。
拓展品牌建设新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信长星书记接受专访,亲自推介青海生态旅游线路,中国国际旅交会、丝博会、青洽会等展会上,青海生态旅游热度攀升。迪拜世博会中国馆青海活动日“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专场推介会圆满完成。“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广告登陆央视频道循环播放。互联网搜索指数大幅攀升,环比增加28%,话题量突破23亿人次,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展现文化赋能新亮点
谋划了一批既有生态体验又有文化感受的精品项目,推出《大河之源》《绣河湟》等文艺精品。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上半年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30余万人次。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保护工程中喇家遗址、热水墓群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颁布《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文化旅游新亮点充分展现。
推动文旅产业新发展
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冲击的不利影响,今年上半年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工作,共发放各类文旅惠民消费券1375万元,带动消费3.53亿元。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00%暂退政策,开展质保金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助推文旅产业恢复发展。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特别是和平部长、晓军省长的讲话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统筹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循环,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锚定国际标准
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客源市场、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国际化。以国际视野,对行业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国际标准和礼仪培训,切实提升全省生态旅游国际化水平。
构建服务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标准,用互联网思维引流入青,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高品质、全方位服务。形成点片结合、线路串联、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服务网络。
挖掘特色资源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昆仑文化厚重积淀和丰富内涵,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为基础,推出一批红色教育、近郊乡村、冰雪旅游等精品项目。鼓励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环线建设,串珠成链,连片成景,着力破解“门票经济”,推动青海“大景区”建设。
提升旅游品质
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能力,规范优化导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经营服务,实施行业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旅游服务高标准、规范化、专业化,为游客营造更加安全、舒适、优质的旅游体验。
加快产业融合
积极发展生态教育、健身休闲、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培育智慧旅游、数字艺术、沉浸互动、夜间文旅,促进消费、增加收入,努力实现生态旅游全民共享。做好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推进西宁市、黄南州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鼓励建设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特色夜游品牌,提升夜间经济活力。
加大宣传力度
用足用好部省合作交流机制,深耕国内重点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渠道创新营销,持续扩大“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品牌影响力,着力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名片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