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回族的主要居住在城东区。元代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语,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制作出了上百种美味佳肴小吃面点等。
一:羊肠面
西宁人的早餐是从一碗浓香四溢油腻解馋的羊肠面或羊杂碎汤开始的。
羊肠面是青海省会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当地人习惯将其当做早餐午餐。
所以几乎所有的店铺午饭点之后全部售完。(除了旅游小吃街的)
它以面为主料,羊肠为辅料,和一辣椒油、醋、葱姜蒜汁、韭菜末等、并伴以热汤烫面共食。
我们当地人俗称“抓面”。很多小店门口都堆着满满的一大摞抹着清油的干面做招徕。
具体分为:
素面(无羊肠、头肉的素面最便宜)
肠面(单佐以或煎或煮的羊肠,羊肠又分肉肠和面肠)
肉面(单佐以羊肉片子)
花面(羊肠肉都有)
个人独爱这一口:一碗素面+一颗切片羊心。
顶级绝品店地推荐:西宁五一俱乐部路的张家羊肠面(出租车司机师傅一般都知道)。
二:杂碎汤
个人早餐最喜欢吃羊肠面,但羊杂碎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青海是我国盛产牛羊肉的地区之一。除美食杂碎就应时而生了。从古以来,各城镇街坊、集市及交通要道,普遍有经营杂碎生意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回族商人,他们善于清理,善于加工,烹调技术熟练,每日拂晓前,卖杂碎者的门口挂起红灯--这是卖杂碎的标志物,相继而来,拥挤在杂碎铺内,品尝着可口的肉汤,嚼食着美味的杂碎肉。
杂碎有两种:用牛下水为料的叫“牛肉杂碎”,用羊下水为料的叫“羊肉杂碎”。除羊头单独存放,按个出售外,其他全部均匀搭配,按每碗应放的数量给食者放在碗内,外备干葱丝、香菜味品,放肉时加一些,以增添香味。在泡馍舀汤时,先用煎汤交冷馍冲一、二次,然后舀上。每吃一碗,肉有定量,喝汤不加限制。有些爱喝羊肉汤的可以喝三、四碗,以达到满意为止。杂碎铺附近的人家,大都提上大的缸子来买杂碎,回去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早餐。
个人最喜欢吃的是位于织纺街的老字号牛杂铺,饕客们每天清晨五六点钟都已排长队等候。该店每天不到十点便卖光关门。
三:羊肝
西宁及周边地区非常原生态的羊肝吃法是白水煮新鲜羊肝,不放任何作料包括盐。煮熟后放凉后捞出蘸着椒盐小口品食即可。充分体现了,好的食材根本不需要负责的烹饪,吃的就是食材的本味。
购买清真小吃第一选择是去西宁城东区著名清真大寺南侧的一条街市场,哪里清真的小吃应有尽有,羊肝首推这位老阿爷(青海对男性长者的称呼)小摊卖的。
四:青海油炸糕
西宁市水井巷的何家油炸糕非常好吃,那炸的金黄的油炸糕,保证让你馋得流口水。
将黄米洗净,用凉水浸泡4小时后,连米带水磨成稀糊状,再吊袋净水,放在较温暖的地方发酵,面刚发起时即成。将发面揪一小块,抟成团,按成圆皮,挑豆馅放在圆皮上,边旋转圆皮边用匙往里按馅,将馅逐渐包住,揪去收口处面头,放在湿布上按成圆饼状;锅内花生油用旺火烧至六成热,将圆饼下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时捞出即成。
五:牦牛肉
有句俗话说的好:青海牦牛肉,新疆的盐滩羊。看到这就不多说了吧。
家常牛肉的吃法类似北京的白水羊头,除了盐之外几乎不放任何作料,也是吃的原汁原味。
人们常说:青海的牛羊“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矿泉水”,这不但说明青藏高原高海拔、无污染、纯净天然自然环境的优美,也是几千年来青藏独特的高原地域,造就了其独特的动植物物种和独特的保健滋补绿色食品。
六:羊肠
一般市场都有冷冻的羊肠子卖,买回家煮熟作以蒜汁椒盐辣酱等即食就行。或煎炸也一样美味。
七:羊筋
羊筋是羊蹄的韧带。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
八:野生沙枣
果肉含有糖分、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可以生食或熟食,亦可酿酒、制醋酱、糕点等食品。果实和叶可作牲畜饲料。
九:西宁醪糟
醪糟本是江南产米区以糯米加甜曲制成的发酵食品。青海不产糯米,这个小吃明朝时因为从南京大量的内地人口迁移到西宁时候传人的,据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在西宁后,经过经营者多年的实践和再创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鸡蛋和牛奶,为醪糟增添了浓郁的高原风味。
清末时民和、西宁有销售清水醪糟的摊贩。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经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断创新,在烧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干、桃仁、果干、白糖等,使味道香甜出奇。此后又创造了加入鸡蛋花的“单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套醪糟”,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西宁地方小吃。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