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每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国,南方人端午节更多的是吃粽子、炒面线等。而我们青海方言把过端午节叫“过当午”,对于地地道道的青海人而言,端午节那天,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当地特色美食,比如凉面、凉粉、地软儿包子、韭菜盒子等,在各种特色美食的衬托下,青海人的端午节过得有滋有味!
搽凉粉
青海人过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端午这天一家老小围坐在饭桌旁,不管桌上有多少道好菜,凉粉无一例外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炎热的晌午,一道吃起来凉凉的,滑滑的,又酸又辣的凉粉,让人垂涎欲滴。
平安区洪水泉乡的山永英告诉记者,她每年端午前夜就会制作凉粉。制作凉粉很简单,先把粉面用水搅开,等着水开了再细细地倒进开水锅里,边倒边用筷子不停地搅动,直到水变透明,凉粉就做好了,然后盛到一个个大盆里放一晚,第二天凉了、凝固了就可以吃。端午节的中午,从盆中拿出一块,切成薄片,调上韭菜,淋上辣油,浇上醋,让人垂涎欲滴。
山永英说,每年端午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看她,她都会给孩子们做凉粉,虽然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但孩子们最爱吃的还是她做的搽凉粉。
拌凉面
“青海好多地方都有端午节吃凉面的习俗。”说起端午的饮食习俗,从循化某单位退休的邹奶奶打开了话匣子。邹奶奶说她在循化住了几十年,每年端午不光她们家,亲戚朋友家也都会拌凉面。如今,邹奶奶定居平安区,但是端午节拌凉面的传统习惯依旧没有改变。邹奶奶说,以前人们吃的凉面都是自己手擀的。她年轻那会儿,没有机器压的面条,端午的早上要擀几大张面条。她和面时会在面里打两三个鸡蛋,面稍微和硬一点,然后压成圆饼,在大案板上反复旋转擀压,面条擀得薄如纸,再把它们摞起来,切成细细的长条,煮熟后浇上清油晾凉,又光又筋道,非常好吃。
煮鸡蛋
青海有些地方,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吃凉面和凉粉,还有一样不可少,那就是每人必须要吃一颗煮鸡蛋。祖籍大通县的王芬兰阿姨说,在她的老家端午节有吃煮鸡蛋的习俗,她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母亲总会煮上几个鸡蛋分给家里的孩子,每人必须要吃一个,还说“吃个煮鸡蛋,疾病不缠身。”王阿姨说,那会吃煮鸡蛋一方面是图个吉利,另一方面也是改善生活。如今她家一直流传着这个习俗,每年端午节早晨,王阿姨会将煮好的茶叶蛋端上桌,让家人一起享用。
关于端午节吃煮鸡蛋据说还有一则故事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播疫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做母亲的十分心疼,纷纷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届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节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你胡来。”一年端午,瘟神又下届,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兜,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韭菜盒子
端午节吃韭菜盒子也是青海人的一个习惯。正如湟中县的文占花奶奶所说的那样,端午节当天,如果不吃一顿韭菜盒子,仿佛失去了过节的意义。当记者问及,为何端午节当天一定要吃韭菜盒子时,文奶奶说:“端午节前后,正是韭菜生长的时候,当地人有吃头茬韭菜的习惯,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用韭菜鸡蛋做馅料烙韭菜盒子,既能改善伙食,也能招待客人。”除此之外,文奶奶还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吃韭菜盒子的情形。每到端午节那天,文奶奶的母亲一定会做上几个韭菜盒子,薄薄的皮,香香的馅儿,蘸着呛好的辣子和醋,别提有多好吃。如今母亲已去世十几年,但那种专属于妈妈的味道仿佛还回荡在她的身边。
地软儿包子
地软儿又叫地皮菜,是生长在山中的一种野生菌类。以前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只要下过一场雪,山里的地软儿就会膨胀起来。有经验的农村妇女,就会提着篮子到山上捡拾地软儿。只要有耐心,一天便可拾满满一篮子。地软儿拾回来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妇女们便拿出这些地软儿,重新泡发,清洗干净。配上肉末、粉条和少许韭菜,蒸出来的包子就叫地软儿包子。这不,文奶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泡发地皮菜,打算蒸一锅香喷喷的地软儿包子。文奶奶一边忙乎,一边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她的老伴儿特别爱吃她蒸的包子,每次都能吃好几个。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