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正在饲养蜜蜂。
所饲养的蜜蜂。青海青藏华峰中蜂蜂业有限公司供图
8月12日,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麻巴村五社,这里有一块占地3.86公顷的厂房,这里便是的生产加工车间,也是公司总经理陈振华实现梦想的地方。
今年31岁的陈振华是贵德本地人,他以养中华蜜蜂(也称中蜂)为主。他说:“意大利蜂是典型的西方蜂种,采集力强,花粉产量高,而中蜂是中国本土独有蜜蜂品种,蜜囊小,花粉产量较低。因此,西蜂作为良种从西方引进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西蜂,中蜂的养殖就被西峰所取代。大量西蜂引进,导致我国中蜂的种群数量急速下降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拥有扎实的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以及自小受父亲养蜂熏陶的陈振华,深知中蜂在生态中的作用是别的蜂种无法代替的,也深知这一物种的消失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好比你爱养花,但如果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朵,你就本能想把它保护起来。保护这一物种就是我的初心。”陈振华说。
在陈振华眼中,比起采蜜,他更关注的是中蜂的生存状况,以及中蜂本身对当地生态产生的巨大贡献、对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增收从而为乡村振兴助力和小蜜蜂如何撬动一个绿色生态产业。
“贵德中蜂,作为青藏高原最原始的‘土著居民’,也是我国中蜂里的一个单一品种,对保护高海拔山区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西蜂不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嗅觉没有中蜂灵敏。很多珍惜的零星花源,西蜂采集不到。中蜂易发现分散和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且授粉能力强,能够促进草原零星花种和山区低灌木的繁衍生存,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保证植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青海山区的很多植物能够繁衍至今中蜂功不可没。”陈振华侃侃而谈,正因为他们的保护,中蜂由原来人工饲养的23群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群。
陈振华的中蜂繁育基地设在贵德海拔3000米的草山上,这里紫外线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大气、农药污染,蜜蜂不易患病无需使用抗生素,中蜂自身清理能力强,一般不会发生螨害,蜂蜜的高质量、高品质就有了保障。因此在2015年韩国大田举办的第44届世界养蜂大会上,陈振华的中华蜂蜜获得了蜂蜜类国际金奖。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还能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一种价值观。而陈振华所做的事,便有这样一种“绿色感召力”,释放着绿色能量。据陈振华妻子回忆,在划定中蜂物种保护区后,中蜂规模就迅速发展起来了,他们的很多蜂箱就散落放置在周边村民的草山里,但世代以放牧为生的村民却抱怨蜂箱会将草压坏,牛羊没得吃。两三年后,村民们发现,凡是在被蜂箱搁置过的地方,草却长得出奇茂盛,很多村民们都抢着要把蜂箱放到自己的草山里。
思想就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变。村民们也陆续加入到了养蜂大军的行列当中。公司结合精准脱贫战略,为贫困户和当地村民进行免费培训,传授养蜂技术,成品由公司统一收购,村民们也可以到工厂打工,领工资,摇身一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侍弄起绿色产业的同时富了自己口袋,实现了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美丽嬗变,小蜜蜂创大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做到了新生态,真扶贫。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文化自信,秉承生态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理念,承担起保护濒危物种的社会责任。”陈振华坦言。他坚信自己就在践行 “一优两高”的道路上,并确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作者:栾雨嘉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