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青海,有故事的名小吃

作者:中国乡趣网 时间:2019-08-02 14:21:32 浏览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从正餐,到街头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不胜枚举。魏麻食、狗浇尿、酿皮儿、甜醅、筏子肉团、青海土火锅已深深烙在老青海人的记忆里,它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美食,更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已成为久远的回味……

青海,有故事的名小吃

魏麻食

麻食西北人也叫“麻什”或“麻食子”,中原人叫它\"手撇面\",南方人叫“猫耳朵”。

20世纪三十年代,西宁的一些老人应该还记得在大新街北口的中山市场内的魏新元,他家的麻食是同行中首屈一指的,物美价廉、汤浓味鲜。除了选面的细致和制作麻食时的力道适中之外,魏麻食最有特色的就是汤汁了。

麻食的肉汤是把鲜牛肉切成肉丁,爆炒后再经焖煮,让调料充分渗进肉内,再与煮熟的萝卜丁烩成汤。端起一碗麻食,尝一口汤,顿觉味香适口,十分鲜美。每日清早有许多顾客喜吃酸辣调味的麻食,据说这可以醒酒,吃后头脑清爽。

据了解,魏新元共经营30余年,仅头十几年就在新民街购置一四合院。1969年去世后,他的大女儿曾在长江路农贸市场继父业,经营麻食,尚有当年魏麻食特色。如今在西宁街头已找不到魏麻食的足迹了。

青海,有故事的名小吃

尹凉粉

尹凉粉的制作者名叫尹得寿,是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尹家湾人。父亲尹光祖为清朝营伍士兵,后来营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他所做的凉粉色淡黄,水与粉的比例得当,加上调料,鲜嫩而富有韧性,打成细线条也不会断,其鸡蛋臊子更具特色。

据说尹光祖制作凉粉的手艺,只传儿不传女。其子尹得寿保留了父亲做凉粉的特色,每日出摊三个小时就卖完了。他为人忠厚,经营诚实,服务态度好,远近来吃凉粉的人络绎不绝。

据说有一天,“尹凉粉”没出摊,想吃凉粉的人便问老尹,老尹回答“调料不全呀!”原来尹凉粉所用七种调料,缺一种他不会出摊,否则认为是哄骗买主。正是这种诚信,尹家两代人经营近百年之久,“尹凉粉”成为西宁群众受欢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寿病故,操作方法失传,“尹凉粉”在市场上绝迹。

青海,有故事的名小吃

油炸糕

油炸糕的老板姓韩,家住西宁市东关,因为脖子后有个大疙瘩大家都叫他“韩疙瘩”,他经营的油炸糕也因此而得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疙瘩曾在省图书馆门口摆摊,他家的油炸糕不仅大而且酥脆鲜甜。

有位叫宋国荣的老人说油炸糕能治病。有一次他拉了几天肚子但特别想吃油炸糕,就带了几瓣大蒜备用,“韩疙瘩”见状,径直走进厨房,把大蒜和红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让老人趁热吃,说专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后果然见效。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韩疙瘩”的店面人头攒动,在西宁可谓是红极一时。现如今你可能找不到“韩疙瘩”的油炸糕,但你可以去品尝水井巷何家油炸糕,小小的店面门口顾客一直都是络绎不绝。

青海,有故事的名小吃

冶凉面

冶凉面,因店主右手残缺一指,人们又称没指头的凉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山市场设摊卖羊肠凉面最有名气。他的凉面加工过程及选料考究又多样,面条也不同于现在市场上用机器面条做的凉面。

面条捞出后,拌上熟清油,其色鲜黄透亮,油碌碌让人垂涎欲滴,再加入少许的萝卜丁臊子、菠菜及其他调料,口味别样,进来吃饭的顾客很少有只吃一碗就罢休的。可惜的是,四十年代“冶凉面”就去世了,不过美味还是被智慧的青海人传承了下来。

杜酿皮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宁市下宏觉寺街有个陕西人,他做的酿皮首先出现在西宁街头,人称“杜酿皮”,杜酿皮小名叫尕玉子,人称杜尕玉酿皮,他家住大南门外,每日担子停放在南大街雷鸣寺街口南侧,他的酿皮灰碱适中,色黄质软,薄厚均匀,富有弹性,出售时有热有凉,需要热食,即放上大米粒用油加炒。其所用调料均为自己加工炮制。酿皮中调上这些调料后,味道十分可口,一袋烟功夫酿皮就卖完了。后来又有曹酿皮、刘酿皮都保持了杜酿皮的特色,为百姓交口称赞。(记者罗连军整理)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