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北京筑梦乡村城乡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等参与协办的“匠意乡愁,镌刻文明——首届寻访民间建筑工匠”系列活动已正式开始,组委会也陆续收到一些优秀稿件,我们将通过不同平台择机选发部分稿件,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积极投稿哦!积极投稿哦!(活动详情,请关注民艺生活周公众号报名通道报名)
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赛宗寺的时轮塔
藏族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艺术,而寺院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寺院建筑一方面承载着藏族传统文化的物化象征符号,另一方面传承着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信仰,并影响着藏族人民的建造活动及审美取向。就寺院建筑建造而言,无论是选址布局、修建技术,还是外观装饰和室内装潢,都处处展现着作为藏族建筑的代表所体现的整体筑建水平和艺术。
在这次寻访民间建筑工匠的公益活动中,一位来自青海的80后小伙仁青才让,为我们揭秘修建藏族寺院的那些朴实无华的父辈老石匠们垒石砌墙技艺。
青海省循化县宁巴村垒石砌墙技艺
藏族寺院垒石砌墙技艺是砌建藏族传统的宗教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艺是石匠以取自天然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各种石块,加之具有一定黏连性的黑土,用石斧、木槌、墨盒等简单的工具和原始的手量目测法将石块按严格的施工工序层层垒砌至墙顶的专门的建造技艺。实践证明,此精湛的技艺完全适应青藏高原的地形、气候和资源条件,也和当地藏族百姓的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相适宜。
青海省循化县文都寺局部图
青海循化县藏式垒石砌墙技艺主要发源于该县道帏藏族乡宁巴村及周边地区,受其影响和带动下,现已辐射到道帏乡各藏族村落,还有该县另外两个藏族乡,文都乡和尕楞乡的部分村子,在循化县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该技艺保留在青海循化县宁巴村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它以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沿袭下来,在文革中中断了一段时间,而后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的宗教改革中,该村的石匠们重新组建砌墙施工队伍,先后历经二十多年完成了全藏区百分之八十的寺院、佛塔等的重建、扩建、改建。然而,随着藏区大部分的宗教性建筑已修建完成,加之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来袭,近几年来,宁巴村寺院砌墙技艺的市场萎缩,石匠们难以找到工活,加之石匠老手艺人相继离开人世,年轻人又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保留于该村近六百年的石砌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继承和保护此精湛的技艺势在必得。
果洛州甘德县下贡玛乡龙恩寺恰荣卡秀佛塔
宁巴村砌墙技艺是结合卫藏砌墙法和四川阿坝石砌法,加之当地人在此基础上长期实践摸索形成的。它适应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人是一切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化的主体。该村的砌墙技艺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技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以创造它、制造它、传承它的主体——石匠分不开的。该村的垒石砌墙技艺预计在2017年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好的开头,作者在调查期间,深感石匠们对该技艺的热爱,对该技艺目前传承现状的忧患,有些石匠殷切希望砌墙技艺也像本村的螭鼓舞那样申请获得非遗,这样会使政府和百姓更多的关注它,并献计献策且付诸行动,减缓技艺失传的步伐,为继承和保护该技艺做贡献。
传承人口述史
宁巴村砌墙技艺手艺人,即石匠,是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他们以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使这一技艺在民间流传至今,他们为该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作者在宁巴村先后六次分别对几位优秀的石匠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多杰才旦
多杰才旦,61岁,初中文化程度,只懂藏文。多杰才旦是著名的已故砌墙手艺人才旦(1882—1952年)的孙子,才旦是宁巴村近代最有影响、传诵于耳的名匠,他出生在该村噶玛部落,擅长于数学计算和建筑力学,技艺超群,带领民工关爱有加如同亲子,深得民工信赖。在采访中多杰才旦谈到:“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是石匠,我的爷爷才旦是当时整个道帏乡出了名的优秀石匠,他是一名“果哇”(藏语工头),曾参与砌建了拉卜楞寺措钦大殿的重建工程,修建宁巴寺先康(大经堂),他在世时大概砌建了18座寺庙。”在下文中将述及的寺院砌墙工序,是才旦在前辈石匠手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而形成的,这些缜密严谨的工序为砌建寺院和佛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多杰才旦
他还说道:“我的爷爷是砌墙方面的专家,现在大家都叫上号的那些石头,名字全是我爷爷起的。”当问起他的从业经历时,他说:“我出生没多久我的父亲就过世了,我的手艺是跟着尕切周爷爷去修建寺庙时学的,跟着他在工程上干了一年,之后自己慢慢学得。刚开始时,我比较喜欢观察别人修建寺庙的砌法,慢慢的跟着学,自己干了几年就会了。我31岁开始自己做“果哇”,去承包工程自己干,因为家里有做石匠的传统,主要也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刚开始干活时每人每天5块钱工钱,现在每人干一天就是150块钱,做石匠做了大半辈子,有丰富的经验,我有好几个徒弟,本村的楞本和万玛先,古雷村还有两个。我在砌建寺院和佛塔时,心里特高兴,因为在做一件有功德的事,我们去牧区施工时,那里的牧民经常给我们说:“你们修建了寺庙,真是功德无量啊!”从年轻到现在,我一直在做藏式的寺院和佛塔,从来不做汉式的活(即用砖头水泥修建房屋的活),虽然汉式的活,挣的钱比较多,但毕竟自己比较擅长干藏式的活,也喜欢干这个。自己先后砌建了很多寺庙和佛塔,比如,失火之后参与重建拉卜楞寺措钦大殿,当时差不多有120—130个石匠,几乎都是宁巴村人,我主要承担了砌墙角的活,这个活,工头需拿着酒和烟等小礼物主动找技艺最为精湛的人来完成,工钱也比其他石匠稍高一些,其他的石匠要主动找工头。此后,就修建了河南县(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香萨寺的三座囊钦(活佛府邸),在香萨寺建了好几个工程如特大的嘛呢库康和晒佛台,还有香萨寺阿呼活佛出资修建的特炅琼波拉康(佛殿),当时在河南县香萨寺的活是由已故的尕切周爷爷他们几个人承包的工程,后来尕切周爷爷去了别处的工地,聘期我代替他当工头,主持香萨寺的工程。之后我主持修建了卓尼县乔吾西的辩经台、同德县藏贡巴东格拉航(佛殿)和活佛的曾康(活佛寝宫)。我后来砌建了玛曲县麦玛乡参周寺的措钦大殿和吉巴德康,在准备建参周寺的措钦大殿时,活佛指定由我亲自去山上采集石块,活佛说我的名字好。还建了麦玛乡夏西贡巴的措钦大殿,在夏西贡巴还砌建了一座佛塔。在建夏西贡巴的措钦大殿时,这个贡巴的活佛倾向于用汉式砖瓦建大殿,但是建寺庙和佛塔从来都是用传统方式建的,用砖瓦建的也不牢固,后来拉卜楞寺的活佛下指示,说还是按照藏式传统的方法建。三、四年前我还修建了玛曲县才仁玛乡内玛贡巴措钦大殿,这个工程是由霍藏活佛出资修建的。再后来就修建了四川阿坝县阿多乡雍果贡巴。现在道帏乡上也有好多村子都有砌墙队,但是他们的砌墙法还是和宁巴村砌墙技艺不一样,有经验的石匠一眼就能认出是否是宁巴人建的,前几年多什则村的几个人建的寺庙,墙面漏雨了,才经过5、6年的时间,快倒了。现在年轻人都上学,也不喜欢学这手艺,技艺有可能失传,不过也有的人在努力做“果哇”找活干呢。现在,需要新建的寺庙和佛塔越来越少,有一些富裕的活佛出资重建或改建的寺庙或佛塔比较多。这技艺目前还不会失传,还会断断续续的修建寺庙呢。技艺也可用在民居建筑上,用在民居建筑上的技艺比寺庙佛塔的技艺逊色得多。”
公保扎西
公保扎西,47岁,初中文化程度,略懂藏汉文。
石匠公保扎西
公保扎西家中有五个兄弟,三个姐妹。其中大哥拉浪华道、二哥才洛和公保扎西三人从青年时期至今都在做藏式建筑,他们三人都是技艺精湛的石匠,三人于1997年开始主持修建,历经三年砌建成了亚洲第一佛塔——恰荣卡秀佛塔。公保扎西也是2012年11月20日村里商议决定申报县级砌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他谈到自己做石匠时的经历时说:“我的师傅是已故的才洛扎西爷爷,当时我大哥跟着才洛爷爷和尕切周爷爷干工程,后来我跟着才洛扎西爷爷和大哥拉浪华道去重建失火之后的拉卜楞寺措钦大殿,在那里干了两年,第一年去的时候,当了一个月的小工,之后做了大工,专门做难度大的活。1986年我23岁,去了甘肃省碌曲县建西藏寺的工程上做了小工。接着就是修建文都大寺和十世班禅大师纪念塔,主要干的是砌墙角的活,砌墙角的技艺要最好,石块的长度和高度丝毫都不能出差错。之后,先后修建了文都康莫寺大经堂和古雷寺大经堂,承担的任务也是砌墙角;建了拉卜楞寺内炅赞康。接着就修建了同仁县瓜什则寺释迦牟尼殿堂,从这时起,我自己开始做“果哇”承包工程,在瓜什则寺还做了嘉央拉康边玛墙的活;修建了兴海县赛宗寺的十轮佛塔;祁连县么热乡威海贡巴十轮塔,在建这个工程时,我主要做技术员,指导石匠的做工。后来历时4—5年时间建了四川阿坝县各莫寺的佛学院和各莫寺赞康;在各莫寺干工程时,两位哥哥在果洛州甘丹县修建恰荣卡秀佛塔,他们叫我去果洛帮忙,我就去了,在那里建了恰荣卡秀赞康,恰荣卡秀佛塔建成之后,活佛指示叫我们家族的所有人都到这来,当时举行了盛大的宴席。后来历时四年在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建了马头明王殿,与此同时,在此修建了曼巴扎仓(医明经院);接着历时4—5年修建了河南县的大经堂;建了古雷寺先康;宁巴村噶哇,修建噶哇时,省城群艺文化馆的侃本等人过来,给我们摄了像,这个录像至今保存在部分人家中。当时,因为噶哇是本村的,村里许多人都主动自愿地过来背石块、和泥、运土;我们大家格外的认真,也没去干其他工程,就专心地砌建噶哇,心里充满了对佛祖的虔诚之心,干活时也不知道累,拿的工钱也比较少,但我们没有一丁点的不满。 接着做了同仁县吾屯寺大经堂的边玛墙和同仁县年都乎乡尕萨日寺院大经堂的边玛墙。我从年轻时期至今做石匠,周围藏区的很多人找我们干工程,自己也从小做这个,对此比较擅长,越干藏式建筑就越喜欢干。这两年自己也做了两三处新农村建设的房屋和牧区移民点的房子,总得说来还是喜欢干藏式建筑,每放置一块石头都仔细推敲特别认真,心里想着这可是在修建寺院呢,是在做好事,自己也功德圆满。每一处修建的寺院都特别稳固,石块和泥土时间越久越粘得牢固,二者融合在一起,历经百年也岿然不动,有些寺庙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墙体没有丝毫的细缝,相当稳固。其他村的技艺根本比不上宁巴村的,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其是否是宁巴村人所建。宁巴村的技艺可能不会马上失传,现在社会好了,人们的生活也好了,大家出资重建、改建的寺院和佛塔比较多,这样一来,村里的石匠们也会找到活干。不过现在年轻人学这技艺的越来越少,也学不到以前的那种精湛的技艺,这技艺不知将来传承会怎样。宁巴村应组织人力和财力组建藏式建筑公司,这是保护技艺最好的办法,但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过来。”
采访石匠拉浪华道
各种石块
平整的墙体
宁巴石匠所建的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措钦大殿
宁巴石匠所建循化文都寺
垒石砌墙工具
1997年果洛州甘德县下贡玛乡龙恩寺恰荣卡秀佛塔。由160人施工承建,历时七年竣工
1998年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各莫寺大经堂,由65人施工,历时三年竣工
2001年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各莫寺佛殿,由30人施工,历时一年竣工
2002年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赛宗寺的时轮塔,由25人施工,历时一年竣工
2003年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宁巴寺佛塔,由50人施工,自家以资助形式承建
2005年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马头明王殿,由 65人施工,历时三年竣工
2006年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古雷寺弥勒佛殿,由55人施工,历时两年竣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