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到青海,一路走来,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最多的是和藏传佛教有关的事情,扎什伦布寺、大昭寺、白居寺、哲蚌寺、布达拉宫,总之,想走青藏线,你就离不开寺庙,在青海,还有藏传佛教的一大圣地,它就是格鲁派六大宗主寺庙之一的塔尔寺。
出省会西宁南行27公里,我们便来到了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参观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
远远望去,处在山坳里的塔尔寺建筑宏伟、气势非凡,各种庙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金顶、红墙交相辉映,金碧辉煌,的确非同凡响。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来到了寺庙正面,只见两根高高的风马旗杆立在寺庙两侧,上面挂满了五彩的经幡,沿着台阶,我们进入正门,来到寺前广场,首先看到了南侧的八个白色塔,导游告诉我们,这叫八宝如意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它建于1776年,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南面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离开了寺前广场,我们先后参观了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酥油花馆等地方,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神秘。由于游客特别多,对此也没有特别的兴趣,跟随导游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过塔尔寺的酥油花做的确实漂亮,各种人物造型、奇花异草、厅台楼阁拿捏的栩栩如生,据说寺里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都要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比赛,把做好的酥油花摆放到寺外广场上让人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采,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该寺初建于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600余亩,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相传,宗喀巴的母亲怀孕时在山坳里放牧,突然腹中一阵疼痛,随后 “哇”的一声婴儿出生了,地上腾起了一道金光,诞生了宗喀巴,当时她的母亲忍着疼痛用随身佩带的藏刀割断了脐带,把胞衣和产血埋在了土里,不久,埋胞衣的地方竟长出了一株当地不曾有的菩提树。宗喀巴3岁时就被父亲领到夏宗寺学习经文,7岁正式出家到化隆夏琼寺修行,17岁入藏遍访名师修习佛法,不久就贯通显密,名震一时,成为格鲁派的创始人。大师22岁时,母亲思儿心切,寄书信给宗喀巴,盼他回乡一躺,并附寄白发一缕。大师接书信后,由于佛事繁忙,无暇返乡,特地给母亲赐了用鼻血画的像一轴,狮子吼佛像一张,当家人收到书信及画像后,那株菩提树便生出亿万个叶子,每个叶子上都出现了“狮子吼佛像”,树枝和树皮上长出了佛像、文字等。大师母亲根据大师书信中的要求,在大师出生地即长菩提树的地方修建聚莲宝塔,将菩提树作为塔心中柱。之后,围绕这座塔逐步扩建成了寺院,因为先有塔后有寺,所以称之为塔尔寺。
塔尔寺建成后,香火十分兴盛,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多位达赖和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宗教活动。
如今的塔尔寺不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离开了塔尔寺,心里竟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什么滋味了,辉煌的建筑,绝高的艺术,众多的僧人,虔诚的跪拜者以及全国各地千里迢迢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构成了塔尔寺的繁华,然而在繁华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隐忧,寺庙越建越大,香火越烧越盛,佛教越传越广,佛徒越来越多,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已然没有了答案。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