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河湟社火小考之二

作者: 时间:2021-03-06 13:51:39 浏览量:


河湟社火小考之二

(三)河湟社火的主要形式及其来源。在考证河湟社火历史下限(唐初)和表演族群后,我们来看看社火的主要形式及其来源。其(丙)八大光棍、搬旱船、高跷等保留了明初自南京迁徙的一些痕迹。八大光棍称“妞秧歌”,八男八女,小时候女光棍全是小伙儿装扮的。一般乡俗,年龄过了23岁还娶不上媳妇的小伙子就得扮女光棍,火神庙里许下愿,连扮三年,基本上都能娶上媳妇。搬旱船,基本上保留了来自安徽淮西地区的原住民到河湟地区后的习惯。河湟地区多水,但缺能行船的大江大河,后裔为了不忘本,就保留了原来的传统。据考证,花儿《拉夜川》就是“拉夜船”,即在淮西地区夜里拉船时唱的民歌,到了河湟地区无船可拉,便成了“拉夜川”,这“川”能拉得动?

河湟社火小考之二

高跷一般为13人,前12人为公主,最后1人为黄爷。其对应的是一年12个月,加上闰月共13个月。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送12个公主出塞,全身穿黄袍者,即为“黄爷”,其实是“皇爷”,有时也叫“匡爷”。表演过程中12个公主又唱又舞,黄爷不能出声,是哑巴。一开口,一年光景就不好了。

河湟社火小考之二

其(丁)高抬、太平鼓等多与战争相关,传说较多。

其(戊)如果是元宵节晚目表演还有滚灯、跑马、碗灯等,其热闹之处,难以道来。

(四)其它形式。河湟社火在表演上还兼收并蓄了当地少数民族舞蹈,如藏舞(锅庄、姆尼)、回族或撒拉族舞、土族舞等,更加丰富了河湟社火的表演形式。同时,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融合因素,也使河湟社火在表演形式上与西北(陕甘宁新)及中国北部(晋冀等)地区大多数相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同的表演形式,体现了其独特性、多元性。

(五)河湟社火之曲调。主要有《织手巾》、《绣荷包》、《搬船调》、《兰玉莲》、《十里亭》、《五更月》、《撒金钱》、《十道黑》、《十盏灯》、《张连买布》等,据说有40多个曲牌。

(六)表演时间及场地、人员。一般村社第一次表演时间为正月初五,但部分村社初五并不演出,而是从初七起进行排练,正月十三或十四晚间在本村社各小组演出,正月十五白天及晚上都演出,最迟到正月十七,称为“黑十七”。过了十七,不能再演出。但在二月二时,可以舞龙、耍狮,以庆“龙抬头”,其它形式不能表演。因此,最热闹时间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场点一般为各村社打麦场,也有人家专门邀请后到家中表演,多为富户及社火头或社火把式家。一般不到外村去演出,除非提前邀请,并经火神会同意。未邀请而去演出多视为不祥,易起冲突。参演人员均为本村社人员,外出工作者即可参加,一参演为三年,中间不能缺席。如果因白事等而缺,从重新参演再算起连演三年,前所演出时间不累加。

河湟社火小考之二

二、河湟社火历史渊源结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河湟社火之来源为:商周原始图腾崇拜+汉唐明清汉民族人数增加及表演形式曲调基本成形+周边地域尤其是甘肃地区汉文化影响+吸收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歌舞+民间艺人口头流传,从而诞生和传承了河湟社火这一地域性特殊曲艺。这五个因素缺一不可,从而也证明了河湟社火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证明了青藏高原与中国大家庭在政治和历史上、民族感情上、文化传承上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