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进出西藏的路线一共有七条,青藏线、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滇藏线、新藏线、唐番古道线、丙察察线。让我们先从青藏线109国道走起,从不同的路线慢慢走进西藏。之所以把青海省西宁市的塔尔寺作为天极之旅、行摄藏区系列游记的第一篇正文来写,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109国道的起点。曾经人们自驾进出西藏大多选择走青藏线109国道或是川藏南线318国道,川藏南线号称中国的景观大道是人们进出西藏必走之路,而青藏线109国道以其山路较少,基本没有塌方、泥石流,相对平坦好走而成为人们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青藏线的这些优点,多数大货车都选择走这条路线进出西藏,致使这条路经常发生严重堵车的情况,也使青藏线被重车碾压加上冻胀的问题路面破损极为严重。我最后一次走109国道是在2019年出西藏时,这时的109国道路况极差,路面翻浆、炮弹坑、波浪起伏极为严重,又年久失修,可以说是现今进出西藏中除丙察察线之外最难走的一条路了。
位于西宁(其实塔尔寺应属湟源县)的塔尔寺名气很大,也是游人到西宁后必游之地,我曾多次去过这里。第一次是2006年,给我的感觉非常的好,那时的西宁城区还很小,塔尔寺远离城区,要穿过十几公里的青稞地才能到达。寺院周边没有被开发,显得清静,称得上是修行之地。来此的游人不多,寺内的僧人也都非常的和蔼友善,见到游人会冲你笑笑,也不躲避镜头。由于历史上塔尔寺与蒙古族的渊源极深,最早来的时候塔尔寺对蒙古族是可以免门票的,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进入,这是享受的与藏族同等待遇。
后来几次再去,原来的那种感觉渐渐地没有了,周边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大,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嘈杂代替了清静。也许是因为游人打扰了僧人的清修,寺内的僧人也变得很凶巴巴的,别说再有笑脸,看到你拿着相机就会怒目而视,如果你敢把镜头对着他,会上来和你打一架。让人不禁感叹,世界变化这么快。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俗称喇嘛教)一个传奇的创始人宗喀巴说起。据资料介绍说,相传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能回来见一面。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该地区的民众们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八宝如意塔(倒数第二张照片),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在这里常常会看到来此转经的藏族同胞,有的藏族同胞围着八宝如意塔磕着藏式长头进行着朝拜。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