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作者: 时间:2022-10-29 16:27:20 浏览量: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有一片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祁连山支脉大通山、日月山、华石山所环抱的悠长地带。湟水河自西北而 东南滚滚流淌,药水河由南奔北一路欢唱,构成了西石峡、巴燕峡、药水 峡“三峡”之“丁”字形河谷盆地,境内高山林立、怪石磷峋、河水奔腾、 风景如画。是“河湟谷地”的重要地段。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青海湟源作为唐蕃古道、丝绸南 路上的必经之地,曾是茶马互市和日用杂货的聚散地,对沟通西藏、西域和内地联系,增强汉、藏、回、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关系和繁荣农牧业经济,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湟源史称“丹噶尔”,“丹噶尔”为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 为“白海螺”,口小肚大,通过此地,豁然开朗,可以走上青藏高原,到达圣地拉萨,穿越柴达木盆地, 到达西域。扼守此处,飞鸟南 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自古就是青海道、丝绸南路、 唐蕃古道必经的重要地段。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在这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完美衔接,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 相互相交,汉、蒙、藏、回等多个民族在这里集聚,相互交融影响。湟源因其扼守中原通往西藏、西域的交通要冲,素有“海藏咽喉”和“海藏通衢” 之称。也因地处日月山下,青海湖边的农业区和牧业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结合部,各民族互通有无,素有“茶马互市”、“环 海商都”之称,这里曾留下大将戍边的豪迈传奇,也有大唐文成公主进藏 泪洒日月山,抛下日月镜,感动倒淌河的美丽传说。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湟源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古时称“西戎羌地”,古羌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湟水河流过之处,滋润出河湟文明,养育着一代代高原人。自唐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藏族的祖先)互市贸易,日月山成为青藏高原的“茶马互市”之地。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前往唐蕃和亲,成就了著名的唐蕃古道。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这条自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前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 联通中国西南邻邦的古道,后来被称为“丝绸南路”。到了清代,“茶马互市” 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清末民初之际,丹噶尔已经成为当时西北 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 易总额白银达 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陕、晋、 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 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 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 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湟源位于昆仑山东北的日月山下,高于内地平原,低于青藏高原,最为适合的海拔高度与四周地势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农牧结合,其乐融融,再加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滔滔湟水河绕城而过, 成为一处绝佳的生活之地。丹噶尔古城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镇。曾设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负责青海道, 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商贸的畅通,逐步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 文化枢纽和军事要地。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清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 湟源西南约 30公里处日月山北麓和东科寺河之间的日月乡寺滩村,现名“东 科尔佛教讲修洲”,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 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城内发展成为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 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 异的湟源排灯,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 极山群庙、清真寺等俱全,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 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城中有寺庙叫“赞普林卡”,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建造的行宫,当年文成公主为了适应高原气候,在此休整一月。寺庙中的壁画 记录着当年的情景。赞普林卡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集藏传佛教八 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藏王寺院,塑有现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迟尊公主佛像。还塑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觉囊派、希结派、苯教八大教 派创始人塑像,以及藏传佛教五大护法、四大天王,还有各大小佛教共计 一百余尊。它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汉藏民族文化的结晶。丹噶尔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 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这座 600 多年历史古城散发出特有的文化光 辉,那一砖一石、一树一屋,一花一草,都能让人感觉到穿越时空的遐想。 在近 50 公里的河湟峡谷两侧,群山对峙,不怒自威;阳坡怪石嶙峋, 阴面郁郁葱葱。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时而交汇,时而并行,时而分离,浩浩荡荡的湟水河滚滚奔流,如雷轰鸣。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汽车在壁立千仞的峡谷中穿行,海拔缓缓抬升,走出峡谷,视野豁然开朗,平缓的山坡上散落着一片片油菜花,一块块壮美的草场,蓝天白云之下,有牛羊缓缓游走,有小溪流水潺潺。 眼前就是日月山,横跨湟源、海晏、共和三县之间,北接大通山、东接拉脊山。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告别美丽的长安,舒适安逸的生活,关心备至的 亲人,离别之际依依不舍,唐王陪送了一面宝镜并劝慰她,要她到汉藏分界 得之地,取出来照看,从镜子里就能够看见家乡和亲人。公主历经艰辛,辗 转到了赤岭,思亲心切,便取出宝镜照看,镜中果然显现出富丽堂皇的长安, 也出现了自己的亲人,但为了社稷,为了边疆稳定,公主抛弃儿女情长,把 宝镜扔了出去,摔成了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 着落日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出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人们都说湟源出美女、帅男,相传唐王朝为了安定土蕃,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公主出嫁,自然要带宫女、乐人、工匠,随行还 带了大量的嫁妆,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各种工具、谷物种子,以及 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等各方面的书籍一应俱全。送亲的队伍 从长安出发,沿途的海拔不断升高,气候越来越恶劣,空气越来越稀薄, 每个人都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劳累。送亲的队伍走到青海的湟源一带,这里已经是农、牧区的分界线,翻过日月山就是环境更加艰苦的青藏高原。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高寒缺氧让一些宫女和随从很是不适,文成公主深明大义,悲天悯人,决定把她们留下来,返回长安路途遥远,一样艰辛,但回程路途遥远,只能留在湟源。因为皇宫里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拔的美人,这些宫女与当地土著民 喜结良缘,传播种植、医药、历法等大唐文明,民族大融合让这里逐渐发 展起来,由于远距离联姻,大大改善了单一的人文品种,使得这里人们高 俊秀丽,聪明伶俐,民族融合,让湟源一带帅哥美女逐渐多了起来。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今天的日山和月山上各修建了两座亭子,分别叫日亭和月亭,经幡飘舞在亭子 周围,亭中碑文记录了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以此纪念深明大义的文成公主, 山坡之上是藏民用虔诚和信仰垒砌起的玛尼堆,石堆上插满了盘树虬枝, 山下是文成公主庙,矗立着巍峨的文成公主汉白玉雕像。藏歌悠悠,牛羊 如云,无数经幡和高昂的藏歌迎着清风飘扬,数不尽的羊群、牦牛、骏马犹如五彩斑斓的珍珠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游动。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湟谷地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 化交融的重要地段,正因扼唐蕃古道险塞,据丝绸南路要冲,湟源也成为 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它的地理位置介于农业区 和牧业区之间,以茶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和以马为代表的畜牧产品在这里进 行交易,成为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

青海湟源 海藏咽喉地 高原东大门

其实,湟源在历史上是汉藏通衢的重要驿站,民族大融合早已形成,从最初的彩陶、玉石、,到后来的丝绸、 茶马,盐业等物资交易,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停息,如今的青藏铁路, 青藏公路,青新公路承担起以往青海道的重任,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之源,这片神奇壮丽的土地,留存着昆仑文化、 史前遗址,汉唐古堡、藏传佛教,明清寺庙,丝绸南路的驿站,讲述着唐 蕃古道的悠远,茶马古道的繁荣。抬头可见日月山,闭眼犹闻驼铃声,依 稀可以听见李白吟咏“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的慷慨豪壮;王昌龄高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