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寻美青海·散文」张诚:贵德黄河边,经久不衰的故事

作者: 时间:2022-11-09 11:06:24 浏览量:

「寻美青海·散文」张诚:贵德黄河边,经久不衰的故事

段成芮摄

大禹治水疏黄河

拾级而上,伴着两边丁香树和迎春树的花香,我向小丘的高处走去。这是位于贵德黄河清大桥北侧、西久公路左边的一处凸起的小丘,当地人叫它虎头崖,紧临黄河。虎头崖上,2007年,由省旅游局和地方政府共筹资金550万元,修建了一座广场,叫大禹治水雕塑广场。

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当我走到虎头崖最高处时,这幅画卷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眼前了。碧绿的黄河就像纯净的天空不小心遗落人间的一条宝石蓝的丝带,从西边高远的天空垂下,柔顺地飘向东边去了。蓝色穹顶和绿色飘带之间,黛青色的东山,灰色的麻巴滩,青葱的河边树,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将整个空间点缀的层次分明而又错落有致。近虎头崖西边,几块鱼塘清澈如镜,碧绿的麦地和绿树映衬期间,使得池塘似连未连。几间小屋在田间静卧着,安详恬淡。

顺着砖铺的小道蜿蜒前行,道旁是将开未开的刺玫和月季,还有一人高的塔松,经过几个亭子,前边便是大禹雕像,威武有力的大禹,手执铁锹,站在一块大石上,目光坚定地看着远处的黄河。他身后是“追本寻源”为主题的两块纪念碑,第一块碑上写有“河出昆仑”四个字,众人在探寻着河流源头;第二块碑上有上下两幅图,分别写着“溯源探流”和“劈山导河”几个字,展现的都是大禹率众人开山导河的场景。据《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大禹站在这里,看到他凿开的龙羊峡奔涌出的黄河水,又在肆虐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看到苦不堪言的当地老百姓,他决心凿开东边的松巴峡,疏通水道,让黄河水进入固定的河道。他用开凿龙羊峡的方法,先在松巴峡巨大的石头上生火烤,等石头烧红了,再用冷水浇,石头马上炸裂了。用这种方法炸开了松巴峡,解决了贵德地区河水泛滥的问题,他又去青海的东大门民和川口,同样凿开了青海境内阻挡黄河水的最后一道屏障——禹王峡,从此黄河水顺流而下,入河套进中原,哺育了无数华夏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水被治理后,贵德地区更加丰饶富庶,历代历朝都在此地设郡置县,驻军屯田。黄河南岸(今河阴地区)的古城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重要交汇之地而繁荣起来。明清时期,贵德城内商号林立,百业兴旺,从黄河渡口到城内街巷,建起了十几座公馆、客栈及贸易市场。虽然贵德地区在历史上也遭遇过许多次战乱侵扰,但都没能阻挡贵德平稳发展的脚步。

我眼前这座广场,是黄河和大禹治水历史典故有机结合的杰作。

「寻美青海·散文」张诚:贵德黄河边,经久不衰的故事

段成芮摄

前仆后继治黄河

大禹治水,为贵德留住了一片奇山秀水,他那份为民造福、坚韧不拔的精神,随着浇灌沃土的黄河水,融入到贵德人心中。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贵德老百姓呵护黄河,治理黄河,让黄河造福于民,一直没有中断过。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在今河西贺尔加村附近的黄河上建造了数舟连接的浮桥。为贵德地区历史记载最早的黄河浮桥。

1931年3月,贵德人李承基、赵廷选、袁邦安等筹集资金2000余元,在蓆芨滩黄河沿边安装水车一架,灌田100多亩,贵德地区首次用黄河水灌田。

1969年8月,贵德县水电队设计,在河西修建了装机容量40千瓦的水电站,因河水倒灌,尾水不能排出,不到一年便报废。但这为以后水电站的修建积累了经验。

1971年,黄河两岸建成提灌站5座,改善灌溉面积1.37万亩,缓解了当年的旱情。

1976年,河阴公社先后组织群众2500人,在河西红柳滩黄河河道上进行围黄造田工程,修筑河堤,截流河水,开挖渠道,开垦滩地,建成提灌站两处,造田1800多亩。这一时期,三河地区和尕让公社组织“专业队”,进行围黄造田大会战,期间出现了河阴镇张家沟大队以陶秀兰为首的“铁姑娘”队,响应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实干苦干,不逊须眉。

1978年6月,位于河西贺尔加的黄河大桥修建竣工,改变了五十多年来黄河浮桥承载轻、危险大的现状,极大地便利了交通出行。

1986年至1990年底,贵德治黄造田工程被列为全省农田重点基建项目,全县共一万余名干部群众在黄河滩地上进行了大会战,岔河堵口,修筑围堰,河道疏浚,支流疏导,平整田地。这一时期,筑成了20余公里的永久性河堤,开发了黄河滩地2万余亩。

1996年开始筹建的贵德县尼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7.6亿千瓦时,是第一个由青海省自主开发的小型水电站。

2004年,又在距离尼那水电站上游4.7公里处,开始修建拉西瓦水电站,坝高250米,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发电量102亿千瓦时,成为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也是黄河流域大坝最高、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

……

一组组数字,如同一块块田地;一个个场景,如同一幕幕电影。它们都在黄河两岸留下了印迹,也在贵德人心里留下了印迹。它们和大禹雕塑一样,守护在黄河之畔,目睹着黄河的沧桑巨变。为了今天的“一河清水向东流”,贵德人从未中断过对黄河的改造和治理,为此,他们付出了不尽的努力。

曾经的张家沟大队“铁姑娘”队的队长陶秀兰回忆往昔,无不感慨万千:“那时候就是劲头大,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队里不给我安排活儿。有了活干,劲头就大,白天干活,干完活给几十个人做饭,晚上住在帐篷里,男人们睡一边,女人们睡一边。即便这样,也从没喊过累。”新街乡上卡村的老汉郭发祥说:“那时候黄河边没有堤岸,河堤常常被冲毁,我们利用龙羊峡蓄水的机会,修筑河堤,有时候会干到半夜,借着月光干活,为的就是尽快把堤岸修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后来又平整土地,把原来的荒坡和滩涂平整成田地。北山山沟里的洪水淹没了刚平整好的田地,便接着再平整,又疏导山洪,修水渠,把山洪引到黄河里。几千人围黄造田的场面很壮观。我们虽然家在五十公里外,十天半个月回不了一次家,但干劲还是那么大。”如今,郭大爷已经搬到县城,住进了黄河南边的楼房,日子过得挺滋润。

「寻美青海·散文」张诚:贵德黄河边,经久不衰的故事

段成芮摄

为民造福护黄河

黄河在贵德境内长达74.7千米,西起龙羊峡,东至松巴峡,黄河被两岸人民不断保护和利用,正发挥出它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我呵护黄河,黄河惠及我。近年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观光旅游、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城市形象成为黄河对贵德的最大贡献。

顺着河水的流向,让我们看一看黄河两岸发生的新变化。

南干大渠就像一条巨龙,在拉西瓦水电站处把部分黄河水吸上来,钻过山洞,跨过山沟,穿过村庄,从河西到河阴,再到河东,极大地解决了贵德几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使原先荒芜的土地得以重耕,荒山秃岭重披绿植。

河阴镇红柳滩村位于黄河北岸,以前红柳遍布,河水肆虐,如今,庭院前后绿树掩映、鲜花朵朵,田间小道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鱼塘水池荷花荡漾、鱼戏莲叶。今年,接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实施了“贵德· 河关印象——红柳滩精品民宿建设。”着力打造体验民俗文化、乐游美丽乡村、参与农耕生活、观赏清清黄河为一体的产业链,村民争当村级品牌代言人,极力打造精品农家乐,提高村民收入。

尕让乡二连村紧临北山黑峡山口,以前山洪经常覆没庄廓、田地,随着芊姿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以及对峡口的治理,这个面临黄河的村子现在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假山,喷泉,凉亭,花环小道,设计别具匠心,芦苇荡和池塘、黄河水融为一体,二连村依托独有的黄河浅滩湿地资源、丰富的农耕文化底蕴振兴着乡村旅游业,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另外,螃蟹养殖业蒸蒸日上,螃蟹出售也成为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位于贵德县海拔最低处的松巴村,像世外桃源,隐没在一处大山的臂弯里。这里,黄河水因松巴峡聚拢而变得墨绿,这种绿胜似天空的蓝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宝石镶嵌在松巴村面前。还有树龄几百年的一些青杨,将亭亭的华盖四周展开,形成一片巨大的树荫。靠近山脚还有一汪碧透的潭水,水中鱼儿闲游,水草丰茂。最具特色的是松巴藏寨,夯土的庄廓墙略向内倾,错落的院落,纵横的村巷,整齐的柴垛,加上酩馏的浓香,缭绕的桑烟,瓜果的清香,使得整个村子古色古香。2013年,松巴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逐渐成为游客到贵德旅游的首选地。松巴藏寨的开发与红火,使得松巴峡口深绿的黄河水如大家闺秀走出闺房,让游客一睹芳容,留下难忘的印象,也盘活了当地经济,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016年,贵德黄河湿地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保护三江源成为政府和当地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贵德在黄河边建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如芦花湾湿地公园、芊姿湖湿地公园、月亮湾湿地公园、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等,还彻底拆除了近河两岸的十几个化工厂、砂石厂、游乐场和游艇码头、采青点等,改造转化了芊姿湖风景区、中华福运轮景区等。这些举措既保护了黄河,又美化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

2021年10月,贵德县入选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作基地,同年11月,又入选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天下黄河贵德清”,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赞誉鼓舞着贵德人民。黄河边演绎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凭借贵德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黄河巨大的潜能将会被不断开发利用,黄河母亲将会为大美青海做出她应有的贡献,为美丽中国建设添上她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诚,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感受。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