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河湟端午节

作者: 时间:2022-11-17 11:21:35 浏览量:

河湟端午节

端午节的香包 刘鹏 摄

五月的河湟谷地,杨柳葱茏,鲜花铺满大地,人们在一片生机中迎来了端午节。河湟地区的端午节,从饮食文化到佩饰文化,从辟邪习俗到漫“少年”(“花儿”),都充满了浓郁的河湟地域风情。

“凉面拌上茶炖上,韭盒儿烙上了满园香;凉粉馇上蛋煮上,甜醅儿拿上了浪会场”。这首“花儿”将河湟地区的端午饮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端午节最重要的食品当属“韭菜盒子”。其制作方法挺有意思:将鸡蛋打烂搅匀放入锅里炒熟,再放入洗净切好的韭菜丁,放入调料,等韭菜炒出辛辣味时即可;再将准备好的面团擀开,一折,一边放入韭菜鸡蛋,另一边对折过来,顺边捏出花边;最后将包好的韭菜盒子放在锅里煎炸一番,面色变成金黄便熟了。母亲做的韭菜盒子,放的油很多,用手指一碰,就会有油脂流出,拿在手上,一个“盒子”没吃完,手指间早已被油涂抹了一层。因为平时很少吃,一到端午便如狼似虎地狂吃,最后连脸上嘴角都有油。那种幸福的感觉绵绵不绝……

河湟端午节,还有吃煮鸡蛋的习俗。将挑好的鸡蛋放入有水的锅中,加入食盐、茶叶慢煮,煮熟后放入凉水中冷却。端午节的鸡蛋有其独特的吃法:要用五色线缠在剥了壳的蛋白上,轻轻一拉,将鸡蛋从中分成两半、四瓣,蘸上醋或盐,再慢慢食用。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上古时代,每临端午时,瘟神就会溜到人间传播疾病,残害苍生。有一个小女孩感染疾病,她的母亲只好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祈福,求女娲消灾降福、拯救万民。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召唤瘟神来说:“你身为天神,不为民做善事,却作恶多端,残害人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绝不准你伤害。”瘟神问道:“不知娘娘在人间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说:“我的孩儿很多。在端午这天,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一只装鸡蛋的小袋子,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子,都是我的嫡亲孩儿,你不许伤害他们。”第二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每个孩子衣服上都挂着一个个小袋子,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瘟神以为他们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没敢害人。就这样,端午煮蛋避瘟的习俗逐渐流传延续开来。

故乡的端午还有一大美食——甜醅。酿甜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把小麦筛簸干净,放进锅里煮到麦粒浸润饱满时,盛放在桌子上,自然变冷后装进盆里,装的时候放一层麦粒撒一点酒曲,装完后将盆子放在炕上,用厚实的布单捂得严严实实,等它慢慢发酵。据说,甜醅在发酵时不许揭开布单看,一旦被人“偷看”了,甜醅就会变味。因此,母亲把酿造甜醅的盆子放在炕上后,我也就乖乖地坐在盆子旁边,凑近耳朵听听里面的动静,一直等到流干了口水,消尽了心思,听不出什么声响时,甜醅也就酿好了。此时,还未见甜醅长什么样子,一股浓郁的青稞酒味早就在房里飘荡,沁人心脾;等打开盆上的布单,那一颗颗麦粒都堆着一张张小圆脸,“脸上”还冒着一缕缕酒气,被捂了许久的麦粒,黄灿灿的脸上带着水灵灵的笑容。尝一口,酸中带甜、甜里透酸,酒味十足。小孩们吃多了甜醅,满嘴酒味,脸上红扑扑的,惹人喜爱。

除了美食外,端午节还有佩戴“五色索线”和香包的习俗。

“五色索线”又名“索儿”,即用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经过搓、捻后编织而成。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由此可知,端午佩戴五色索儿辟邪的风俗自古有之。

听父亲说,五色象征吉祥,将用五色线编织的“索儿”戴在身上,可以驱邪祛病、强身健体。小时,每当端午节,母亲总会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颈上佩戴一些“索儿”,以避免“五毒”的伤害,佩戴后不能随意、私自拆下或弄丢,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到河边洗脸时抛进河中,寓意让河水将疾病冲走,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端午节还有一项习俗——戴香包。“香包”和“荷包”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刺绣艺术里的两朵奇葩。因它们在用料、绣制方法上颇为相似,所以容易混淆。其实,它们有很细微的不同:荷包是古人装一些零碎用品的小口袋,后来逐渐发展为“信物”“定情物”,尤其在青年男女之间较为流行,而香包则是装些香草香料,佩戴于身,早期只流行于富贵子弟之间,表现身份地位,后来为大众所接受,变为一种手工艺品,现名“香囊”。屈原在《离骚》所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秋兰”即香草,“以为佩”即佩戴香囊,表达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另外二者刺绣的内容和意义也不同。荷包上通常会绣一些莲花、荷花、喜鹊、鱼、鸳鸯等,要表达的是爱慕和喜悦,而香包上通常会绣一些狮子、老虎、兔子、绣球、麒麟等,多用于辟邪和开运。端午时节,热恋或即将结婚的男孩到女孩家“行节礼”时,女孩家都会赠送鞋垫(因青海方言中“鞋”与“害”同音,鞋垫用于“避害”)和荷包(取“荷”与“合”、“阖”同音之意,表示“喜结连理”“百年好合”“阖家欢乐”),以示女家同意。“五色的荷包手上拿,再绣上一对儿莲花,哥哥的模样我记下,进门的路儿你看哈”唱的就是女孩向自己心爱的男孩赠送荷包表达爱恋之意时的情景。

与荷包所表达的浪漫爱情不同,香包所表达的则是温暖的亲情。端午来临,奶奶、母亲总会张罗着绣香包。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绣的香包很多也很好看,譬如奶奶用紫色的丝绒绣过一串葡萄,颗粒饱满、色泽艳丽,惟妙惟肖,象征着老人家的美好心愿——“多子多福”“福寿康宁”,看到那枚香包,就会想起奶奶慈祥的面容、和蔼的笑意和暖暖的温情。母亲绣制的香包则多是些狮子、老虎、兔子、鹿,用橘黄色的丝绒做“狮皮”,再配以黑纹,前面绣一颗红色的缀以绿色彩带的绣球,据说佩戴在衣服上有辟邪之用。将“狮王香包”悬在半空,绣球会随风转动,和奔跑的狮子合成“狮舞绣球”的模样。还有绣一只梅花鹿香包,代表“禄”,寓意招纳福禄,也有绣制“莲花”和“鱼”,代表“连年有余”,等等。端午时节,长辈们将自己对儿孙们的喜爱、关怀通过绣香包传递出来,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佩戴香包表达出来,这无疑是香包流行的最大艺术特色,也是它珍贵之所在。

端午的香包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同样,端午还有两大辟邪的习俗——插杨柳、喝雄黄酒。

五月初四时,人们就将砍摘来的杨柳枝插在大门和房檐上。关于端午插杨柳的习俗,一说与防止天火有关,另说与春秋时重耳、介子推有关。据说,齐国当时发生王储之争,重耳流亡国外,逃亡中因缺少食物差点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介子推不想为官,便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后重耳亲自来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誓不出山。于是重耳便放火烧山以逼迫介子推出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竟将介子推和他母亲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在端午节时不动烟火吃寒食、插杨柳,表示挽留、留念之意。

喝雄黄酒也有辟邪辟毒之意。民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届时,老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辛辣的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耳、鼻、额头、手、脸颊等处,希望孩子避免受到毒虫侵扰、驱妖避邪,健康成长。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在端午节饮了许仙给的雄黄酒后,变为蛇形,吓死许仙的情节后,对雄黄酒很是惧怕,于是在以后的端午节,当爷爷给我们涂抹雄黄酒时,我们总是溜得远远的。其实,雄黄有杀虫的作用,涂抹雄黄酒以避毒虫,是有科学道理的。

与南方端午节赛龙舟不同,河湟地区一些地方(比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有端午前后赛“花儿”的活动。

从农历四月开始,河湟各地都会举行“花儿演唱会”“花儿擂台赛”,来自四面八方的“花儿”爱好者都会在此时高歌吟唱。“青海是祖国的好地方,互助是彩虹的故乡;有心的连手早遇上,我俩把花儿哈漫上”“杨柳插在个房檐上,索儿嘛戴在个手上;远方的人儿我等上,双双把端午哈浪上。”端午“花儿”擂台赛就在这样的花儿声中拉开了帷幕。

擂台赛的高潮是“花儿”对答,一方“出题”,另一方“对答”,如果对答的一方从容应对、对答巧妙,那就是赢家,反之为输家。问者唱道:“五峰山上的风景好,什么花儿开下的最早?漫山的花儿长得好,什么花儿开下的最好?”应答者回道:“五峰山上的风景好,刺玫花儿开下的最早;漫山的花儿长得好,阿哥我维下的花儿开下的最好。”也有人答道:“五峰山上的风景好,馒头花儿开下的最早;对面的哥哥心肠好,唱下的花儿嘛是最好”,这时刚才“出题”的人接着唱:“五峰山上的风景好,牵牛花儿开下的最早?场上的阿哥你想好,当我的连手哈声嗓要好。”这时全场的人们都会拍手叫好,让他们再来一个。会场里歌声、欢呼声、行酒令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酒盅酒壶的酒不干,心里的花儿哈唱不完;今天的擂台上心没圆,来日的会场上我还要赞。”这是擂台赛的尾声。直到傍晚时分,擂台赛会结束,人们有说有笑,慢慢散去……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