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作者: 时间:2022-11-20 13:35:25 浏览量:

2022年3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中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等,都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远古先民留下的活动遗迹。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和入围项目

在前面的很多篇文章中我介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史前文化,今天继续为大家介绍黄河流域还未曾讲到的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旧石器时代有距今115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等。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上游有距今1.3万年~5000年的甘肃大地湾遗址,在中游有距今1.05万年~9700年的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在下游有距今8500年~7500年的山东后李文化。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石磨盘距今9700—1万年,残长11厘米宽19.5厘米,两端厚,中间凹,有长期使用痕迹。1986年南庄头遗址出土。

前一篇文章中我为大家介绍了黄河上游灿烂辉煌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今天接着讲主要由马家窑文化发展出来的另外一种文化——齐家文化。对中国史前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看往期更多精彩内容。


十,中国青铜文化的先行者——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齐家坪遗址。存在年代距今约4300年——3500年。齐家文化主要源自马家窑文化 ,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常山下层文化的影响。常山下层文化存在年代距今约4930年,是一种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仰韶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庆阳、宁夏回族自治区。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临夏广河齐家坪遗址全貌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范围东至陕西的渭水中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至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遗址主要集中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东,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上游、白龙江上游,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 。目前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重要遗址有甘肃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甘南临潭磨沟遗址、永靖大河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等。

齐家文化的类型

齐家文化由于分布范围广,不同地区文化内涵肯定有所差异,齐家文化内部最显著的差异是在墓葬习俗方面。下面我们来看看她的三个地域类型各自的墓葬习俗。

(一),柳湾类型

柳湾类型主要分布在青海河湟地区,是从当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年代距今4300年——3500年。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中就包括齐家文化柳湾类型的墓葬。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出土陶器

柳湾齐家文化墓葬随自然地形排列,墓向多为西北—东南向。墓葬有长方形土坑和带墓道凸字形墓两种。规模大小悬珠,小者长1米,大者达3米以上。大部分有木棺葬具,木棺有长方形和独木棺两种,个别的使用垫板。长方形木棺采用榫卯结构,有的在棺外附框架加固。独木棺系用圆木挖成。葬式有单人葬及合葬,有仰身直肢、俯身、断肢、二次葬等形式。儿童墓与成人墓无区别。随葬品大多是各种材质的生产生活器具和装饰品,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纺轮等;骨制的锥、针、镞等;陶器有壶、罐、瓮、豆、高、杯等,装饰品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石串珠、骨珠、海贝、石璧、臂饰等。随葬器物多寡不一,质量优劣也有差别,最少者只1件,最多者20余件,以2-9件为较普遍,随葬器物多陈放在墓室一侧。

青海齐家文化的柳湾类型在我国西周时期(大约距今3000年)发展成卡约文化,卡约文化是一种分布在青海的古老文化,她是古羌族文化的直接源头之一。

(二),皇娘娘台类型

皇娘娘台类型主要分布在北起武威,南到临夏的地区。她的产生是在吸收了大地湾师赵类型以及少量陕西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年代距今约4300年——3500年。皇娘娘台类型的去向目前还不清楚。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现在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

下面以武威市凉州区皇娘娘台遗址的墓葬来看皇娘娘台类型的墓葬特征。

皇娘娘台遗址墓葬很多,分布与窖穴和住房交织在一起,有些则直接利用废弃后的窖穴埋葬。随葬品数量较多,且按身份地位增减。葬式有侧卧屈肢,仰卧屈肢、仰卧伸肢,也有单人、双人及多人葬,个别的有二次葬。有些墓内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卧居中,左右各卧一女,均呈侧卧屈肢,面向正中,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服侍奉待之意。这反映出当时社会贵贱等级分明,男性占有统治地位。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皇娘娘台的一男二女合葬墓

另外在皇娘娘台遗址还出土了30件铜器,有锥、刀、凿,是中国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铜器。这些铜器有红铜和青铜。皇娘娘台成批铜器的出土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

(三),磨沟类型

磨沟类型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中上游地区。磨沟类型是在皇娘娘台类型的基础上融合甘南当地土著文化发展而来,是寺洼文化的重要文化来源。寺洼文化也是青藏高原上游牧民族的古老文化。她和卡约文化一起成为古羌族文化的源头。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临潭磨沟遗址墓葬群挖掘现场

甘南州临潭磨沟遗址墓群是磨沟类型的代表,其墓葬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以土葬为主,有少量火葬墓存在。墓道中有殉人现象。墓葬结构主要有竖穴直坑和竖穴偏室两大类。合葬墓居多,不计算墓道内的殉葬人数,合葬人数在2~9人。这些人并不是一次合葬的,而是多人多次合葬的。就是说每当有亲人去世时,就会打开以前的家族坟墓把亲人埋葬进去。在有些墓穴中为了腾出空间,会把以前的亲人尸骨堆积起来。这种丧葬习俗在我国考古史上非常罕见。可能是表达全家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的亲情观念吧。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多次多人葬墓葬

另外磨沟墓葬中随葬品很多,出土了陶、石、骨、铜等材质器物多达2600余件(组),并发现了工艺先进的金器。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青铜颈饰

关于甘南临潭磨沟遗址的更多情况,我在《临潭磨沟史前齐家文化墓地》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去看看。

下面我们仍然通过齐家文化重要遗址的发掘过程来看看她的特征。

齐家文化重要遗址的发掘过程

(一),齐家坪遗址的发掘过程

1924年6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夏广河县齐家坪首次发现了齐家坪遗址。

1945年4月,我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在广河县位于半山遗址以东靠南侧一个叫阳洼湾的地方进行考古发掘,根据层位关系,提出了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论断。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坪遗址

1947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广河县齐家坪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白石灰面房址,并撰写了《甘肃考古报告初稿》。

1957年、1958年、1962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临夏、广河、临洮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22处。经调查勘探,发现齐家坪遗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出土于临夏广河齐家坪的中华第一镜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出土于临夏广河齐家坪的中华第一镜

齐家坪遗址的正式发掘是在1973年至1975年期间,由甘肃省博物馆在临夏广河县齐家坪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清理出多处房屋、窖穴、墓葬遗迹。其中墓葬最多,有118座,出土铜器、玉器、陶器、牙角骨器、石器和金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其中,出土的一面直径6.2厘米的铜镜和一柄长15厘米的铜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铜斧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铜镜收藏于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坪铜镜被誉为“中华第一镜”,铜器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文化早期时代。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坪'中华第一镜"复制品

经鉴定齐家坪存在的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

(二),皇娘娘台遗址的发掘过程

皇娘娘台,亦称尹夫人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皇娘娘台。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西凉政绩中,倾注着她许多的心血和智慧。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二月,李嵩卒,其子李歆继位。尹夫人被尊为太后。晋元熙二年(公元420),西凉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李歆战死。尹夫人被沮渠蒙逊掳到姑藏(今武威),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了房子,后来民间就称这个台基为“皇娘娘台”。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陶罐

皇娘娘台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在1957年~197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4次系统发掘。

经发掘研究,发现皇娘娘台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史前氏族聚落。遗址规模和内容比齐家坪遗址要丰富得多,年代也早得多,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包含马家窑文化晚期和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占主体。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皇娘娘台出土的单刃青铜刀

遗址中有住室、墓葬、窑穴等遗存,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呈方形,面积较宽,内部均有白灰面。墓葬与窖穴和住房交织在一起。

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占少数。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有打制、磨制两种。随葬器物各墓多寡悬殊,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琮,玉壁也有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穿越时空的母爱——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青海喇家遗址4千年前的灾难现场,母亲护着孩子在怀中

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了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发掘清理发现,聚落周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房址地面、四壁都用白灰抹平,内有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令人难过的是房屋中的这些古人是非自然性死亡的,他们都是在一次强地震和地震引起的泥石流灾难中突然死亡的。由于无法抗拒的灾难突然来临,这些遗骸惊恐的一刹那间的状态被定格下来,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有位母亲把孩子紧紧的抱在怀中护在身下,这份穿越时空的母爱让4000多年后的人们为之动容!在灾难面前,人类是羸弱无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灾难,是因为人间充满着爱!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的雕塑,反映的是当灾难来临时母亲把孩子紧紧的抱在怀中护在身下

下面我们来看看齐家文化的特征

齐家文化的特征

(一),经济

齐家文化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辅。农作物是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是磨制的有孔石刀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捕获的鼬、鹿、狍等野生动物的骨骼。

(二),手工业

手工业比马家窑文化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纺织业有了长足发展。玉器制造业也是齐家文化的一大亮点。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红陶双耳罐

制陶业

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工还善于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塑像和动物塑像。人头塑像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塑像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鸟形陶壶

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面的,纹饰主要有刻创纹和绳纹。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陶器

纺织业

在齐家文化的墓葬里普遍发现了大批的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这说明齐家先民们已经开始大量纺织布匹。

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 11 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石纺轮

铜冶炼铸造业

在齐家文化皇娘娘台、大何庄遗址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 50 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铜斧和尕马台遗址铜镜是齐家文化最精美的青铜器。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出土的铜斧和铜镜

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冶铜业已居各部族的前列。还有说法是,其青铜冶炼和制造的进步表明其进入奴隶制社会早期。

铜冶炼铸造业的出现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

骨器制作

骨器种类较多,有针、叉(吃饭用的叉子)、凿、锥、镞、义、珠等,是牛、羊、猪、狗、鹿等兽骨制作。骨针,骨纺轮则说明纺织和缝纫手尹工也相当盛行。箭镞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猎仍是人们的一种辅助性生产活动。卜骨的数量也很多。人们用它占卜,一般不钻不凿,仅有轻微的刮削,但都有灼痕。此处出现的卜骨较原始,与殷商时期差别较大。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骨铲

齐家玉器

齐家文化的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西北地区的古文化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大量精美齐家玉器的出土才引起了更多人关注。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玉琮

齐家玉器中礼器玉琮是种类最多的玉器,除了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的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玉琮

还有一类圆雕玉人立像最是特别,这些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圆雕玉人立像

另外齐家玉石兵器也是一大特色,有戈、矛、刀、钺、等,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类玉器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齐家文化玉剑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

由于齐家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遗址遭到盗挖,大量齐家玉器散落海外,让我们后人痛心不已。

房屋建筑

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墙壁也用白灰涂抹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在住室周围,有窖穴和炉灶分布。

从“2021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浅谈史前文化(十九)

甘南临潭磨沟齐家文化房址

齐家文化为后来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她的玉文化和良渚一起影响着后来周汉玉器的风格。

齐家文化在发展八九百年后一支随着周王朝的西进融入了中原文化圈,另外两支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文化,齐家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至此所有主要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已经介绍完毕,明天为大家总结一下这些史前文化。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