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作者: 时间:2022-11-22 13:45:32 浏览量: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编者按:在天杰地灵的囊谦县,勤劳智慧的囊谦人民创造了一件件、一种种富有生活气息、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瑰宝,它们流传至今,依旧大放光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许许多多的非遗传承人弘扬囊谦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囊谦优秀的民族文化。7月5日起,囊谦县委宣传部、囊谦县文体旅游广电局、青海在线网共同推出专访栏目《囊谦工匠》共同讲述当地能工巧匠的匠心梦,为打造工匠之县集智慧力量。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囊谦黑帐篷

青海在线网(文图/肖生珍)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群众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神山圣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在囊谦县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展现出了有血有肉的生活气息。牛皮船,就是这片热土上孕育出的生产生活产品,自唐代以来,囊谦县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结点商贾云集,牛皮船成了澜沧江干流扎曲河上促使货物流通、人员流动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对于推动民族团结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单从外表看,牛皮船不如江南游人的船只小巧精致,不如码头货船的气势恢宏,反而处处体现着制作的不拘小格和原生态。一只牛皮船需要三张以上的完整牦牛皮制成,十分注重宰剥牛皮的程序和技巧,用轻巧的松木制船架、牦牛皮做船。制作前,把牛皮在水中浸泡处理,再放入少量酥油和盐,后把牛皮的头和四肢扎绑,经过晾晒,牛皮就呈现出黄褐色,再对牛皮进行缝制,缝制时,对针脚、线条、松紧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完成,在使用过程中还要经常性的用酥油等油质进行保养,防止皮破裂。

历史上有手工艺制作和船员九家,他们居住在觉拉乡布卫谷的中部智康卡港口上,长期以来他们主管港口,在唐蕃古道时结合汉族手工艺制作技艺制作牛皮船,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见证了藏汉友谊。

智华吉尼玛是觉拉乡布卫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牛皮船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牛皮船是他常见的物品,其父亲是九代传承人之一,其先辈智华宝宝是村内德高望重的4位传承人当中的一员,来自家庭的熏陶,使他迫切地想将此技艺传承下去。2014年,他担任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从那时候起,智华吉尼玛跟随村内的老人学习制作牛皮船,这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继承和发展。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智华吉尼玛

“智华”在藏语中为“划船的人”,而“智华”出现在家族的姓名里,可见当时人们牛皮船的喜爱尊重以及牛皮船对当地深远的影响。作为整个船只的掌舵人,“智华”需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能够熟知各类水上状况、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在采访中,智华吉尼玛跟我分享着牛皮船这一藏族百姓智慧的产物,船架由轻便的松木制成,而捆绑木架的绳子也十分有讲究,绳子由牦牛尾巴毛制成,它遇水变紧,确保在行进过程中船架不会散开,遇到河床崎岖,波涛汹涌时可将两只牛皮船并排捆绑,提高安全系数。

一只牛皮船可至少乘坐十个成年人,一位“智华”便可掌控船只,因为牛皮船质量轻、体积大,船上的人可轻松到达目的地,澜沧江河床石块凸起,水流湍急,根据这一特性,制作牛皮船时前端的牛皮较厚,而且,由于牛皮船质地坚韧、轻柔,不怕礁石撞击,上岸后的船只可由“智华”轻松背起,便于携带。“江河再宽,有了皮船不难渡。流水再急,总在皮船底下流。”流传在藏族百姓中的这句谚语,表明牛皮船在藏族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它带给百姓们过河时的安全和踏实感。

牛皮船历史悠久,功能强大,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早期壁画中,都可以看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能容纳三四人。据传,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期(公元前2世纪),雅隆部落的居民就用柳木绷起牛皮制船,在江河上行驶。《西藏志•卫藏通志》载:“在藏江处,其渡设有皮木船,以备通涉。”现今所能见到的有关牛皮船最早的藏文记载,出现在敦煌藏文文献中。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牛皮船不仅在曾经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出现在藏族百姓的生活中,还在反侵略战争和运输物资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04年,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时,藏族百姓曾在雅鲁藏布江的哲克萨姆渡口,用牛皮船淹死过侵略军,为保卫西藏做出了贡献。西藏和平解放后,沿江藏族百姓又用牛皮船担当起物资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责任,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囊谦工匠」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如今的牛皮船通过改进整体呈长方形,棱角圆润,最多可乘坐14人。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在500多年后今天,牛皮船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梁桥和车马,只能在节庆典、旅游节等时机才能看到它驰骋河面,可是勤劳的手工艺人从未忘记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传承与发扬。

2018年,智华吉尼玛被确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年来,他在当地传艺培养6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者已有七十多岁。同时,他把握各类展览、宣传机会,现场向游客介绍牛皮船制作技艺,还参加拍摄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展演划船及拍摄制作技艺。

智华吉尼玛说:“以后想在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游客在此体验牛皮船漂流的乐趣,一方面是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借助牛皮船漂流可带动村民的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布卫村毗邻扎曲河,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整个乡村座落在一个林区里,每到夏季,绿树成荫,景色十分优美。

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牛皮船的历史在泱泱河水中奔流不息,它承载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迸发出前进的浪花。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