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这里走向美丽生活
互助东山乡村风情。陈俊摄
同仁市隆务镇措玉村街巷。公保安加摄
化隆县黄河水上码头。陈俊摄
河南县那达慕。公保安加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23.46万座农村户厕改造完毕,农牧民群众在住房方面“有没有”和“保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牧区道路四通八达,农牧民用上了自来水、使上了安全电、住上了暖心房……行走在今日青海,乡村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令人沉醉。
“暖心路”走进百姓心窝
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柏油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延伸,像条条“血管”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成为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如今的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景家庄村早已告别了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交通困境,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利好不断惠及湟中,海子沟乡路段全部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进行造面、拓宽,一条宽8.5米的平坦大道贯穿南北,联结起了海子沟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虽然距离省会城市西宁只有短短六公里路程,但因交通不便,让当地村民外出务工困难重重,外地投资商望而却步。谁能想到,如今村里还能建成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蔬菜保鲜库,摇身一变成为‘菜篮子’的一部分。”站在海子沟乡沿着大山不断延伸的公路上,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山发贵无不感慨万千。
便利的交通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山发贵说:“我们把蔬菜保鲜库租赁的费用交到海子沟乡“三资”办,进行统一管理。交通便利了,大家的致富路也就畅通了,以后村里的振兴前景光明着呢!”
据统计,为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边远山区群众“行路难、出行难”等突出问题,湟中区始终把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作为重中之重,公路交通建设已成为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和“助推器”。截至2021年,湟中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15余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96.7%;乡镇、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路通百业兴,畅通交通“毛细血管”,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自2014年“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省4146个建制村中通客车建制村数量达到4120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37%。全省40多个农牧业产业园、养殖点,60余处乡村旅游点以农村公路为载体,因地制宜展开“交通+特色产业”“交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农牧区特产、农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推动建成了一批典型的“幸福小康路”“特色致富路”。
“小空间”彰显民生温度
夏寿林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副乡长。近年来他所在的乡村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试点工作,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群众生活越来越便利。
“我们乡户户都通了电,喝水也有了保障,现在有水、有电、有路,连我们的房子都是新的,但厕所还是老样子。”夏寿林告诉记者,甘子河乡属于牧业区,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实施,牧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如何在牧区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一直是个难题。
改善如厕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局。2021年海晏县将农户厕所建设改造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对现有4313户厕所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并建立5项台账,建立水旱两用双格式卫生厕所方案。去年10月作为厕所革命试点的甘子河乡修建了140座厕所,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夏寿林说:“实行厕所革命项目补助每家是3390元,群众自筹是300元,每户的厕所都有编号,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我们及时联系厂家来维修。”
如今伴随着一个个卫生厕所的诞生,牧区群众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夏寿林和驻村包村工作队还将继续深入到各片区各农户,为两年内甘子河乡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补齐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这一目标而努力。
乡村要美丽,厕所要革命,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全省改造农村户厕近23.46万座、普及率达到58.27%。其中,6个一类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9%,8个二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5%,一、二类县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生态美”打造田园生活
每年七月,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进了村大门,乡村小道上一片整洁干净,右侧便是休闲小广场,嫩绿的小草从一块块红色的地砖缝中钻出来,四周杨柳成荫,花团锦簇、凉棚亭亭,村民们悠闲自在地聊天纳凉。再往前走,便是一条由东向西、清澈见底的小河,两岸树木花草郁郁葱葱,一个侧转身便能邂逅一座拱桥式木制凉亭横跨在水渠上,在树荫下赫然挺立,农村妇女们在亭中喝着茶,做着针线活儿……有人将这里称为“乐都区寿乐镇的‘小江南’”,清新的农村面貌和整洁的乡村环境以及浓郁的乡村文化给这座村庄增添了不少生机和美丽。
“以前总是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一套房子干什么都方便,出门就是干净的街道和水泥路,但是现在我们也住上了敞亮的瓦房,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前不久村里还通上了天然气,以后我们农村比城里还美!”王佛寺村祁春梅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这些年,祁春梅一家依靠村里的蔬菜产业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幸福。
2014年以来,寿乐镇王佛寺村持续推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依托“一村一品”项目,投资1500余万元,大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从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两房”建设、产业建设、厕所革命等方面入手,打造美丽宜居绿色村庄。
“第一书记”李积彪介绍:“目前,天然气已进村入户,村级水、电、路等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王佛寺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通过实施河道治理、“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李积彪所言,行走在村间小道,俨然一派高原水乡景象。
近年来,乐都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强化各项措施,加快补齐乐都区农村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原美丽乡村。截至2021年,乐都区共建成187个高原美丽乡村,而今年,乐都区计划继续27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省级财政资金投入3510万元,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与乡村振兴试点村相结合,全力推进乐都区乡村建设。
乡村之美,没有千篇一律,却是千姿百态。如今,青海大地上渐渐呈现出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的大美图景,在这幅“望得见绿色、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中,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始从这里走向美丽生活。
【记者感言】让美丽乡村展现勃勃生机
2014年3月,青海省政府结合我省农村牧区建设发展实际,印发《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从2014年起,在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每年确定300个建设村。
8年过去,青海的农村牧区已然变了模样。截至2021年底,在这场“美丽变革”中,青海的2400个美丽乡村全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从最基础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方便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庄人居环境实现整洁、便捷、舒适,再到乡风文明的大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全省各地党委、政府瞄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硬件”“软件”结合,既统筹兼顾,改造村容村貌,改善农牧民的生活品质,又重点发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风更文明,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此外,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动党员群众对农户房前屋后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全面清理,清除主干道路边猪圈、鸡圈、旱厕,先后完成村卫生室的升级改造、易地搬迁小区广场绿化、村主干道路亮化、文体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保障。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组成部分,是谱写美丽中国青海篇章的必由之路。我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为了使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住青山绿水,使农村生态更宜居。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就是为了让广大村民生活更富裕,这也是在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广大村民最现实的利益,给乡亲们造福,让乡亲们共享美好生活。
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富足,所有的收获,都是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结果。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 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