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观西侧有一座六角凉亭
■
本版编辑 尚继宁
提起古亭,人们首先会想到安徽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的爱晚亭、浙江的湖心亭中国“四大名亭”。凤凰亭、统领寺古亭、抗日救亡将士纪念亭、“读书亭”……这些关于西宁的老亭台你知道它们的建成时间和背景吗?本期《青海视野》为您讲述一段关于西宁古亭的历史。
雄伟壮观的
南山凤凰亭
提起西宁的老亭台,很多人会想到凤凰亭,它坐落于南山公园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包上,也称凤凰台。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李良喜老人说,南山又叫凤凰山,据说南凉时,有凤凰飞临此处而得名。亭上有一横额,上书“河湟引凤”。老人沉思片刻便吟出这首广为传诵的《凤台留云》:“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凤台留云”成为西宁的一大胜景,为古八景之一。
登亭远眺,处处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榆树为主形成的森林景观,以现代园林建筑的手笔凸现在人们面前,正如《西宁府新志》所载:“当登临绝顶,纵目远眺,群山翠岚,三川烟云。凤凰亭雄伟壮观,亭阁回栏。绕栏回望,西宁的全景则尽收眼底。”目前的这座30米高的凤凰亭,是2001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凤凰亭原址上新援建的,它以展翅欲飞的凤凰为寓意,飞檐秀出,白色的风帆,象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腾飞。
已经荡然无存的
统领寺古亭
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记载,在城内兴隆巷东端的北隅,清光绪年间扩建统领寺时,临街增修三楹木质的华丽壮观之中型牌坊一座。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设为西宁职业学校,牌坊为校门。入院中西处用青砖砌成一米余高的六级台阶的圆台上,原建有一座奇特之六角古式小亭,高约四米余,占地面积约二十平方米,六柱间镶装木花窗扉,中置门。灰瓦上盖,顶置一木雕赤色扬鬃奋蹄的奔马,头南尾北。亭周围以青砖砌成的圆形空心矮墙护之,现无存。
西宁第一大亭
抗日救亡将士纪念亭位于省图书馆中院西侧。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夏初兴建的一座大型八角形木结构大亭,当时堪称西宁第一大亭。建筑面积约八十余平方米、顶高七米有余;上覆灰瓦、花陶、八坡脊,下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八柱间镶装木花窗扉,别具风格,东面置门。亭四周围砌条石台沿,亭貌华丽壮观。至今此亭已经历了七十八度春秋。在漫长的风雨剥蚀中,原有漆饰已全部脱落,然而原貌仍然以秀丽的姿态保存下来。亭子的左侧种着一株大椿树,四杈挺立,高十米余,并配以松柏,繁密成荫,绿意盎然。身临此地,游人为抗击日寇侵略、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深致敬意。一九八七年九月三十日,西宁市政府树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公园的 五座亭台
人民公园始建于1959年,以人工湖为核心,湖面面积近百亩。人工湖始建于1964年,被一条林荫通道分割为西湖和东湖。东湖内建有两座拱形小桥,小巧玲珑,堤边垂柳映衬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颇有江南色调。湖心山垂柳曳地,湖风亭情侣小憩,一派悠闲,其乐融融。人工湖西侧有200米的长廊,临水亭榭古色古香,造型别致。园内北侧,一座木质中性八角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此亭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大通县后子河乡某地拆迁而来,占地面积约九十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三十平方米,高七米多。周围置以栏凳,供游人小憩。亭外陶砖铺地呈圆形,围栽灌木,北达檀香树荫道,此亭基本保存完整。
在碧波粼粼的西小岛,柳林间,七十年代建有钢筋水泥六角小亭一座,高六米余,亭顶覆以绿瓷瓦、翘角、黄檐及蓝色花檩条,上悬“清风”横匾,配以红柱栏凳,清爽宜人。岛下,湖水荡漾中有鸳鸯、白鸭、龙舟、金鱼等小船,供游人乘玩,饶有情趣。
水湖北岸三曲板桥水中,九十年代初,新建水泥正方形四角小亭一座。上盖黄色琉璃瓦、顶、下承水磨石亭台,高约五米余,颇有民族风格。
该园长廊以南动物园内的高坡上,建有并列相连之方形小亭两座,灰瓦盖顶,四周围罩铁网,内有猛禽多种,如:鹞鹰、秃鹰、猫头鹰等,供人观览。2008年,为配合绿色生态建设和大南山建设,自9月20日起,西宁市动物园正式封园,整体搬迁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
北禅寺东山坡“读书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社会各界人士筹集资金,在北禅寺东山坡,游人接待室后面,辟地十平方米,修建正方形木质四角小亭一座,高五米,灰瓦拱形绿檐口,内呈方形双层九吊锤,雕绘紫、黄穗及玉米、佛手,金漆雕龙彩凤及松、鹤、鹿图。周栽花木,亭貌小巧伶丽,名曰“读书亭”。
在土楼观西侧,红白交错的岩层崖顶,北山公园入口处,于七十年代,将人民公园内的六角凉亭移建此处,原亭为木质灰瓦,单檐,用漆来修饰。登高远眺,全市所有的田园农舍,山川河流,桥梁道路及高楼大厦,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无限遐思。
儿童公园五亭
据史料记载,西宁市儿童公园建在原麒麟公园旧址上。1928年,在城西南川河滩林地建成麒麟园。园内建有麒麟阁5间、榭5楹、亭5处,以及池塘、假山等,并竖碑记之。
园内长方形泉水池塘的南端,建有大型木制八角碑亭一座,高约五米,占地面积约五十平方米,是内八柱、外八柱的双层结构,围置栏凳,亭内八小吊锤花牙套成圆形,中悬大拢锤直通亭顶。其余楹、椽、檩、柱全部油漆彩绘,在原地保存完好,外装铁护栏。亭中央竖立青石大碑一块,座、碑共高三米,面宽一米,厚十五厘米,半圆顶。碑的正面阴刻书法家李德渊先生手书张廉卿体的“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背面镌刻该园建修史略,由姚钧撰文。此碑已毁,1955年在青海新生土产加工厂做生产工具用,后不详。同时,池西泉旁立有黑面小碑石一块,中书“麒麟泉”三个字。
原池中央建有一座六角形“池心亭”,池水清澈见底,悠然自得。游人中有好奇的,随意投饵,鱼群密集翻动争食引以为乐。八十年代初,因为拓浚湖面,亭子被拆除,鱼群也因此而消失。大湖西岸坡林间,建有卧式“鼓形”木质八檐凉亭一座,长八余米,高四米,三间八柱,栏凳齐备。灰瓦盖顶,绿色琉璃瓦嵌檐;亭内吊锤七双,油饰彩画历史故事数则:如“牛角挂书”、“池边画荷”、“凿壁借光”、“画沙学书”、“砸缸救人”、“灌水取球”、“刻舟称象”、“添字得驴”等等。还有墨画二幅:题为“白云深处一人家”、“独立苍茫自咏诗”。这些画图,均出自西宁画匠蔡相忠之手笔。游人常倚亭而饮,高瞻园景。
三孔石桥下游东湖北岸,八十年代建有六角小亭一座,高四米余,混凝土盖顶,素色单檐,翘角,钢管六柱,水磨石椅凳相配。
另外,公园内西部、西宁市园林局于八十年代辟地创建一处“妙趣园”。前院西北隅新建一座临水而精巧秀丽的六角小亭,占地面积十平方米,系上木质、下水泥结构,黄色琉璃瓦覆盖其顶,檐角高翘,坡脊分置飞禽走兽饰物,栩栩如生。内悬六吊锤及中拢锤、楹、檩绘山水花卉,亭全高五米,釉彩鲜艳。旁植垂柳、花木。西侧,大幅彩画瓷砖壁墙在望,上嵌“青山长城图”字样,引人注目。园内清池、卧石、游廊布置很艺术。我市知名书法家李海观、钟锡九、贾允中、王云、相建国、方中元的各种苍劲有力的书体嵌成碑十多块,其刻术精湛,刀锋锐晰,游人叹为观止。
火车站三亭
在湟水北滨桥东小游园内,八十年代初,建有六角形漆饰小亭一座,占地面积约十平方米,纯水泥结构,台、亭、顶全高五米余,古式造型,绿色琉璃瓦盖顶,周围用草坪点缀,松、柳、水池,空檐园廓中配有露天圆形花圃,一派清雅景色。
河滨西园,同时建有一古一今两座亭子。在三米高廓面平台水泥栏板端,耸立有混凝土构造的六角形漆饰小亭一座。高四米余,顶上覆盖着绿琉璃瓦。柱间置水磨石栏凳,远望视野开阔,只见林木葱茏,建筑群立,脚下湟水滚滚东流,车站区一派繁华景象,历历在目。侧地附近有大小两层,人字形,六坡,用铁质、蓝漆涂顶的方形四柱,中型亭一座,占地面积约二十五平方米,高七米,造型新颖。配水池中的人造假山、花圃、草坪、林荫,真是游人“闹中取静”的理想场所。
民族公学及五一俱乐部二亭
解放后五十年代,湟水北中庄地域,原民族公学(现西宁铁路分局车辆段)校园内,建有一座古式八角大亭,现无存。又五一俱乐部影院南侧,建有一座简易的六角游乐亭,现仍存。除上述荦荦大者而外,解放后随经济建设之蓬勃发展,星罗棋布于各机关单位、厂区、校园及医院的古式亭榭,比比皆是,有目共睹。
亭的建筑造型丰富生动,灵活多样,不但在平面形式上追求变化,而且在屋顶做法和整体造型上,在亭与亭之间的组合关系上进行创造,尤其表现在屋顶的造型上,虽小小园亭,几乎包括了我国古建屋顶的所有类型,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彩的形体。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张奋生、赵德琰的《西宁古式亭貌简记》。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