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作者: 时间:2023-01-28 12:36:10 浏览量:

当寒风吹开历史的尘埃,湟水岸边,金戈铁马,战车粼粼。一支骁勇的骑兵,1134年前沿黄河奔袭长安,从此成就了河湟李家的辉煌。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有关李土司家族的故事,在如今的河湟地区可谓妇孺皆知,不仅是他的后人,甚至整个河湟地区的人,都在感念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深处的人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家族祭祖到神的崇拜

  2014年4月5日,清明节,发生在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的李家祭祖活动,显然和很多人家不同,不光是李姓本家参与,还有不少外姓人也来祭拜。其规模宏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大家祭拜的是一个在河湟流传已久、并被冠以“面头太爷”的人物。去年刚刚修建的祠堂里,一尊雕塑慈祥地看着跪拜的众人,门外堆放的纸钱可以用吨来衡量,足以窥见河湟李姓家族之大。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村民李守文告诉我们,受祭拜的是他们的一个祖先,名叫李椿先,是明初的一代战将,战死沙场后葬在了这里。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按照民间的说法,相传明朝初年,乐都马营黑古城住着一个部族首领,号称黑乌婆,这个部族以游牧为业,性强悍,善征战,常到邻村劫掠。高庙、长里、白崖子、老鸦一带居民深受其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百户阿吉从阿鸾堡驻守燕支沟(即今白崖沟),但未能彻底消除匪患。为此永乐帝决心征讨,命李椿先为先锋,进军黑古城。黑乌婆初战失利,弃城北逃退守桌子山,在荆棘丛中挖了陷马坑,李椿先率兵直上突跌坑中,头被割去。后来明兵终于降服了黑乌婆,李椿先的尸体被运回安葬,但因为没有了头颅,只得用面头代替,因而被叫做了“面头太爷”。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李守文说,当年李椿先应该被运往民和享堂祖庙安葬,但途中暴雨,板车难行,就安葬在了乐都白崖子。

  也正因为是为守护百姓安宁而阵亡,才有大量外姓人前来祭拜,据说在“面头太爷”面前许愿极准,可谓是有求必应,在当地百姓心中,“面头太爷”一直是他们的守护神。所以,除了清明,每年的六月六,这里还有盛大的花儿会,冬至还有一场祭拜活动。

  从西羌党项到李家大姓

  河湟李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的唐代。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大军以破竹之势攻陷长安。当时,西羌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还是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刺史,奉命带领党项兵千里赴难。唐中和三年四月,拓跋思恭和沙陀李克用同时从黄巢起义军手中夺回长安城,同年七月,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国公,并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改称李思恭后,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拓拔思恭族源颇有争议,祖先拓跋赤辞于初唐时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封为平西公,自此拓拔党项在此定居。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由此说,拓拔思恭乃北魏鲜卑皇族之后。而鲜卑拓拔氏,传为李陵所部逃散至鲜卑山的后裔。

  1227年,西夏灭亡,拓拔思恭后裔征战到西宁一带,从此李家后人定居青海。明初,李南哥因战功任都指挥检事,并被封为土司,被称为东李土司,府衙坐落在民和享堂。

  从朝中要员到平民百姓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李南哥之后,李土司一脉分出东李土司和西李土司,四代之后又分出小李土司。至明末,青海土司达17家,其中东李土司为第一势力。

  在乐都区高庙镇老庄,建于清代的李家祠堂保存完整,一幅幅壁画栩栩如生,画中是李家明清两代的列祖。堂前对联“唐季赐姓明初封伯勋功伟绩垂青史,尊居庙堂陋处田园组训忠孝传后代”,形象地描述了李土司的风风雨雨。今年80岁的李家后人李正业告诉我们,李家土司共经历18代、19人,前后跨越600年的历史。民国19年,末代土司李承襄被废。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说起家世,李正业可以说如数家珍。据其介绍,第三代李土司李昶有4个太太,生育了13个儿子,李家从此在河湟分为13门,他们这一支是六门之后,这一门除了李椿先外,李南哥的第八代孙李元龙也是一个民族英雄,在清初平叛中阵亡于贵德。“李家历代土司都是朝中大员,第一代土司李南哥开始是六品官员,因联合河湟24家部落投明有功,升为正五品,李南哥之后李英官至一品”,李正业说。

  李正业的说法在青海省档案馆、民和县博物馆都能找到铁证,李英的神道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民和博物馆,大明皇帝赐给李土司的金书铁券就珍藏在青海省档案馆。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李家六代土司葬在民和享堂,祠堂被马步芳在建营盘时毁掉了”,李守业表示,如今李家后人遍布整个河湟地区,还包括甘肃永登一带。

  延伸阅读:李土司的免死牌——金书铁券

  明代金书铁券,是青海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2003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审定,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由此,明代金书铁券,不仅在档案界声名日隆,而且成为全国历史文化界广为关注的一件档案文化瑰宝。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铁券,亦称“铁契”,作为封建帝王颁赐功臣授以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有关书籍介绍,我国存世铁券实物有四件:一为唐昭宗颁赐铁·铁券,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二为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赐右军都督李文的铁券,青海省档案馆收藏;另外两件则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颁赐朱永的铁券,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青海省档案馆收藏的明代李文铁券,形状恰如一块黑色的瓦片,呈弧形含腹鼓背,系生铁铸成,体积为:左右长37.5厘米,上下宽21.2厘米,厚0.25厘米,重1.3公斤。凸面为正面,镌有明英宗皇帝诰命制文,每字大1平方厘米,阴文嵌金,金书灿然。全文从右至左竖向排列,共206字。

  李文即西李土司,他所处年代是明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只有19岁的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此时,朝政大权旁落宦官王振之手,明王朝的势力日渐衰落。明正统14年(公元1449年) ,瓦刺军大举进攻明军。王振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一意孤行,挟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遭瓦刺军的袭击,连英宗也当了俘虏。明军中有一位护卫将军樊忠,当明军在土木堡被围时,一时怒火从头激起,举起铁锤将王振击死,明军亦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留守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谦,在数十万瓦刺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保卫国都,力抗瓦刺军,同时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位,改元景泰,即景泰皇帝。同年10月,于谦亲率22万明军击败瓦刺军。瓦刺军被打败后,把英宗送回北京,与明朝议和。不久宦官曹吉祥、官僚徐有贞、将领石亨等人勾结一起,密谋推英宗复位。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 , 他们趁景泰皇帝病重之机,在夜幕掩护下带领一千京兵入宫,夺取东华门,拥簇英宗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河湟李家的传奇故事

李文的父亲李雄,系元朝西宁州同知李南哥的二儿子,长子为东伯府土司李英,居今青海民和享堂。洪熙元年(公元1425),李文被封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明宣宗宣德年间又任职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 “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时,李文的叔父李英已去世,生前被封为会宁伯,曾得过铁券誓书,但未面世。因李英的后裔繁衍生息青海乐都、民和地区,世袭土司,青海方史界称之为“东李土司”。而李文被封为高阳伯后,因其后裔多在今西宁地区,世袭土司,被称为“西李土司”。历史记载,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即朱祁镇复位之年,李文“因迎驾功升为都督佥事;二月丙午,升为右都督,二月辛亥,命右都督李文佩征西前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大同”。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又给李文颁发铁券誓书。 (作者:张德生/文 张国超/图)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