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白人与黄人在河西走廊发生了怎样的战争?谁输谁赢?
提示:东灰山麦子的出现,让粮食连接起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也和我们的肤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祁连山不仅维系着东部的青海,也在河西走廊的那一头将新疆挽起。
一
祁连山绵绵长长,在乳汁流动的声音里,还有成长于我们体内的粮食,像血液一样在我们的心脏里溢着可以让人呼唤的颤音。在去民乐县六坝镇的路上,成长于我们体内的粮食异军突起,像祁连山雪峰莹蓝,又如空气一样是可以呼吸的透明。
当然能看到水渠和农田,路边高台上的王官虽然有些缺水的样子,但很干净,农民把庄稼的秸秆收割成捆,整齐地码放,用以饲养牲畜,没有零乱。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东灰山遗址,却被民乐县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挡在了路上。祁连山的雪峰就在我们的身后,在高处视线良好地俯瞰着我们的动静。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复建设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涉及六坝镇的六坝、四坝、东上坝、北滩4个行政村,规划总面积2.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功能定位是生产就业、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培训教育、休闲观光、生态宜居。总体布局为“七区三中心”,“七区”即优质粮食作物种植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标准化草食畜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流通区、生态休闲观光区和农村居民安置区;“三中心”即农产品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种子种苗繁育中心。
2014年以来,园区共投资1.5亿元,功能区建设方面,整理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成优质粮食作物种植区1万亩,中药材、林果、高原夏菜、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5000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区400亩,生态休闲观光区800亩;核心区建设方面,建成果蔬日光温室1014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完成科技研发中心综合楼和玻璃连栋智能温室主体工程,配套建设水、路、电、林网、供暖等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及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方面,聘请农业科技专家8名,培养农民科技指导员15名,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建立院地合作关系,重点扶持绿航、欣达等6个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扶持凯翔马铃薯、银河食品集团公司健全冷链物流体系,改造生产工艺。
园区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后,园区将以发挥试验示范、推广带动功能为核心,按照“七区三中心”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推广,提升经济效益,力争将园区建成具有“三新一高”(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高效益)特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吴叨着一根烟,在园区旁的公路边上胡子拉碴地失落了。他说:“我老是快死的人了,还没见识过地原来可以这么种。”为此,他没事儿时,就跑到这里来看,需要方便的时候就去园区里那间“漂亮房子”(厕所),他说,那是五星级的。延绵数公里的大棚泛着蓝光,与祁连山冰峰下的蓝色山遥相呼应地紧连在一起,被“埋”在这蓝色里的人们将当地的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老吴弄不清现代的物流与互联网怎会有如此神力,在他的意识里耕种还停留在人畜共力的世界里。虽然对儿子挣的钞票以及新买的轿车有些不服气,但他不得不从心里认可,这一切都是好的。他说,听说清朝有个皇帝第一次坐汽车,看见司机开动汽车比马跑得还快,一下子来了兴致,就问了身边的人一句:“这东西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身边的人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让皇帝坐上去试试。这一试,把问题给试出来了。
上车之后,皇帝很快发现事情有些不正常,原因是司机和自己平起平坐了。这哪儿行呀,一个堂堂大清国皇帝,怎么能与一个“马夫”在一起享受“同等待遇”?皇帝很生气,命令司机跪着开车。不司机不得不从,车哪能是跪着开的呢?结果险些弄出车祸。
老吴说,儿子买来车的时候,他从内心讲是有些想不通的。以前,他也坐汽车,但没想到这东西到自家来了,儿子硬拉着他坐了一次,他心里很不舒服,有些疑似皇帝的心理。他想自己和儿子一样,都是个种地的,但“待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他没有理由要求儿子与自己享受“同等待遇”,却很想让儿子把车停下来让牛拉,看一看到底是牛快还是机器快。
结果在老吴的心里是清楚的,儿子的受益就在这科学的园区。老吴说:“我不知道他(儿子)每年能弄多少钱,但我见他的钱总花不完,不用票子(纸币),尽弄手机……他娃(儿子)可是赶上好时代了!”
二
从地图上看,民乐至山丹、张掖一线,属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最狭窄处,在这个位置上的甘肃像一只大鸟展开双翅,奋力高飞。农业示范园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这只鸟抖动翅膀以及心跳的声音,身后的祁连山是更加广阔和区域,关联新疆与青海,有着东灰山遗址的历史注释。
青海海东,青海湖以东,黄河从此奔腾而过,习惯上人们把那里称为作河湟谷地。喇家遗址,位于海东喇家村,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陶片、石器、房屋及人类的残骸和粮食,以4000年的姿态静静超越着个体生命。
4000多年前,喇家村的黄河边存在这样一个村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存于此的先民简单、快乐、幸福。然而,就在某一天的傍晚,灾难降临了,大地剧震,一条条裂开的地缝像巨蟒一样在黄土地上肆意横行,滔滔的黄河水从地震的决口中倾泻而出,村里的人们想要逃走,却已经来不及……灾难,瞬间将一切摧毁了。
在喇家遗址4号房出土了14具尸骸,其中有一对母子,母亲大约30岁,孩子只有1岁大。死亡来临时,母亲紧紧护卫着孩子,至死也没有松开;3号房里也有一对母子,母亲双膝跪地,眼神凝视上方,似乎在企求上苍留给孩子一条生路;7号房里仍有一对母子,母亲俯卧在地,左肩上方,露出一个小孩的头颅,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沉重的撞击,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妈妈!当喇家村封存4000年前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妈妈也封存了她以身佑子的深情。她们伸首向天,完成了对苍天厚土的祈求,让爱成了一种文物,永远矗立在了人类生命的风景中。
2002年11月,喇家遗址又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一只红陶碗倒扣于地面,面条卷曲缠绕的原状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的泥土之上。据专家鉴定分析,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妈妈和面条,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和最早的面条,触动了人们的灵魂,然而,面条来自哪里?踏访寻古,低头寻迹。民乐县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旁边就是有名的东灰山遗址,中国最早的庄稼就在这里。如今,这里是一片空地,但已被当地列为被开发的区域。灰山的名字是先民生活的痕迹,在南北走向的水渠切面上,是2米左右的文化灰层带的讲述。
1958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东、西灰山遗址,80年代,一批考古的人们先后来到这里,用碳14测定的办法,采集陶、石、骨、炭土标本、炭化五谷及动物骨骼等标本,进行测定。结果很让东灰山扬眉吐气,使东灰山成为今天解秘史前文化的“博物馆”。
遗址承载着上溯5000年左右的历史,有着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也有极其罕见的小麦、大麦、粟、稷、高粱等五种作物的炭化籽粒。强有力地说明了华夏大地是栽培小麦、大麦、高粱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小麦起源于西亚,东灰山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有专家说,此举改写了世界农业史。
东灰山麦子的出现,让粮食连接起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也和我们的肤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祁连山不仅维系着东部的青海,也在河西走廊的那一头将新疆挽起。
三
东灰山文化属于河西走廊四坝文化,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在四坝文化中,黄种人的遗骸比例占据绝大多数,只有少量的白种人的遗骸。这说明,东西方的交流在向东的里程或者人种混合的过程,至少在4000年的河西走廊已经形成。
相应地,在同一时期的新疆东部的小河文化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各占一半。这就印证了考古学已证实的四五千年前,黄种人通过河西走走廊向新疆东部的扩展。问题在这儿出现了,即是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还是白种人打败了黄种人,或者说这两种人中哪一种更具备胜利的优势?
按照西方某些历史学家的说法,一定是白种打败在黄种,他们认为,大约在距今5000年至4500年左右,中亚地区的古雅利安人往东方迁徙,逐渐填充新疆后,通过河西走廊进入陇西(甘肃东部)地区。他们带来了小麦、大麦、羊、马和青铜技术,征服了关陇地区(陕西中北部和甘肃东部)的土著,建立了中土早期方国。
中国历史学家们则这样认为:5000年前-4000年前左右,确有中亚古雅利安人东迁的大潮,但他们并没有征服关陇地区的原住民。恰恰相反,关陇地区的原住民成功抵挡住了古雅利安人东侵的大潮,并且通过战争、贸易,把古雅利安人的麦、马、羊和青铜技术引进来,并向关中(陕西中部)和中原传播。最终以陇山为界,陇山以西的原住民成为西戎,陇山以东的原住民则成为最早的华夏。如此,华夏先民不仅仅把西来的物种、技术引进中土,还将中土的陶器文化传播到中亚地区。
两种说法谁对谁错,至今还在争论中,难分高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是在那个时间段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的祖先在干什么?按过去的理论,这一时期的青藏高原大约是没有人的,或者说是在这一时期内,藏族人的祖先才逐渐进入了青藏高原。但是,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他们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
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藏族人的祖先向外扩张就成了一种必然。新疆流水墓地(位于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深处流水村附近的阿克布拉克台地)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在4000年前,新疆人与西藏人就有了交流,并实现了人种的混合——这里出土的人骨初步鉴定结果表明,4000年前昆仑山北部地区的种族混杂程度已经很高。黄种人白种人在墓地中均占有一定比例,蒙古人亚种(西藏人)的发现则说明当时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明显存在。
藏族人的祖先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时,夏和羌还未形成十分严格的民族界限,华夏部落集团中有很多羌人部落,直至与羌人杂处的夏人重新回归中原,比如姬周部落。
如此,新疆尤其是南疆盆地最早的土著民族渐渐清晰了起来——在南疆盆地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文化断代,即人们只知道小河公主是黄白混合,是4000年前后的人,但在这一广阔的区域里,并没有发现这个时间段的文物或遗址。而小河公主黄白混合,至少证明在人们不能完全的那个时间段里,华夏民族的已经定居于这一区域,在4000年前尚无文字记载的时候,就与西方人已经开始往来、混居,并且有血缘互动了。
后来的事实和史实证明,华夏民族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有史以来新疆地区最早的土著民族。即使到了今天,在新疆的地名中还能常看到“羌”这个字,如阿羌、若羌等等。汉代时,这里还保留着一个叫“婼羌国”的小城邦或者是部落。婼羌国原址位于新疆若羌县。《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阳关(今甘肃玉门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西与且末(今新疆且末县)接”,“西北至鄯善(今新疆鄯善县)。《十三州志》云:“婼羌国带南山(今新疆昆仑山),西有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或虏或羌,户口甚多。”
顾颉刚《史林杂识·天山南路之羌》中指出:婼羌在古代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尔北部。西域学专家苏北海先生亦认为:“西汉时代,婼羌部落就广泛地分布于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南北地区。”并将他们归入氐羌。
说到这里,新疆最早的土著民族是谁已经不言而喻了。
今天,新疆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新疆从古至今也都是中国地。
四
妈妈,面条以及粮食和民族。祁连山,甘肃以及青海和新疆。先民的生活痕迹里不仅有灰。
这一切就是藏在祁连山下东灰山遗址的一个巨大秘密,就在吸吮着祁连雪水的那些庄稼里。
有人说,最早人类的文明是陆地文明,黄色的,后来成了海洋文明,蓝色的,再后来是空中文明,也是蓝色的。因为蓝色强大,淹过黄色,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文明从色调上讲也是蓝色的。我们不能确定这种说法是不是对的,但在六坝镇的示范园区,颜色是五彩的,这里除了绿色,还有和各种颜色的果实,以及五彩的鲜花始终盛开。
在这个五彩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意识到了保护祁连山的另外一种手段,那就是在减少祁连山保护区人为干扰、恢复生态植被的同时,通过科技的手段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减轻人口的压力。既然环保又要富民,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才能实现。
园区负责人告诉我们,在这里传统的浇灌、漫灌已经成为过去,采用滴灌、喷灌,为的都是能够把祁连山有限的水源省下来。根据他们的估算,采用滴灌、喷灌后,过去一亩地所用的水,可以提供10-20亩的作物生长所需,输出的经济效益也是过去传统种植的10-20倍,甚至更多。城市中的绿地采用滴灌、喷灌后大约也是这样一个概念。这位负责人还说,现在祁连山很多河流下流甚至终端都有了水,也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运用,除了上中游的节水,人们还在沿河采用了防渗漏的技术。这对河西地区的生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祁连山生态直接或间接的保护。
或者东进、或者西出,或者远古、或者现在,保护祁连山都是我们的必须。大鸟起飞,不仅在4000多年前,还该在4000年多后。(文/路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