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草原 李勇摄/光明图片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李勇摄/光明图片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内陈列着“退役”的东风导弹。黄灵燕摄/光明图片
原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的内部展陈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黄灵燕摄/光明图片
金银滩草原上的牧民搬了新家,买了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祁国彪摄/光明图片
金银滩草原上的藏族妇女从事藏绣产业,多途径增收。海北州委宣传部供图
金银滩草原是青海湖畔水草最为丰美的牧场,“西部歌王”王洛宾在这里创作了著名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然而,更让历史所铭记的是,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
“金银滩东南为草原延伸地带,地势平坦,东、西、北都有高山屏障,特别是周边一些丘陵,适合进行爆轰试验,加之人烟稀少,是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难得的理想场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
20世纪50年代,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后,青海金银滩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便与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宁、繁荣与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58年8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驻金银滩,随后近万名建设大军顶着风雪安营扎寨。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在金银滩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这里也成为中国原子能工业发展的摇篮。
“221基地建有1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38.9公里的铁路专线及75公里的沥青混凝土公路专线。”马清芳说,经过几千次小型试验和8次大型试验,1964年8月20日,首次核试验用的原子弹装置在基地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启运到罗布泊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据资料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221基地加工装配和启运的,并实现了武器化进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武器装备。
原子城,成就了“两弹”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两弹”改写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里程碑。
1995年5月15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使命,全面退役。
西海镇再一次被世人所熟知,源于那首家喻户晓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伴随着王洛宾那首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曾经在地图上一度消失的金银滩,再度迎来四海宾客。
1995年5月,221基地退役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北州”)州府搬迁至此,在基地旧址之上兴建了这座高原小城,并更名为西海镇,又叫“原子城”。如今这里早已恢复了草原郁郁葱葱的美丽风貌,成为国家级旅游胜地。
“我们把打造‘中国原子城’和建设‘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作为‘1号工程’,来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海北州委宣传部部长叶忠措介绍,海北州已编制完成《中国原子城总体规划》,将原子城红色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当中。2018年以来,按照青海省委的决策部署,以省、州共建的方式,高标准、多维度打造“中国原子城”。
“221基地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片热土孕育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2009年,我们建成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2021年,又进行了改陈布展。”叶忠措说,原子城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青海省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
大到退役的东风二甲导弹弹体,小到一枚褪色的军功章,一份旧得发黄的规章制度,一件已看不出是蓝色还是灰色的军大衣……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图片和实物,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站在纪念馆大厅,看着一件件“两弹”展品,听着一代人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故事,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
“作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阵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2009年开馆至今累计接待游客366万人次。”叶忠措介绍。近年来,高原大地上一场又一场“两弹一星”宣讲活动、主题研讨活动如火如荼,从基层到单位、从高校到企业,无数后辈在一次次参观和宣讲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感染……原子弹的蘑菇云虽然已经散去,但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热血沸腾的事迹和所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