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渐渐扩散到河湟谷地。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不舍他们把自己一生努力嵌进了的那片土地,还有一砖一瓦置办下的农家小院;年轻人则兴高采烈地谋划着自己的楼宇生活,驾驭着征地补偿款买来的轿车在村道上狂奔,飏起一股股灰尘,他们欣喜于即将告别缺水断路的农村,告别烈日下耕种收获的辛苦劳作,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灿烂笑容,对高楼大厦的向往也不再是梦。
在笔者的记忆深处,那时由于物质匮乏,农村简陋的院落、房屋,一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清扫得纤尘不染,到了除夕,还要再次清扫,洒上清水。与此同时,家家户户在大缸里储蓄初一至初三的饮用水,由于传统文化的因素,河湟谷地沿袭着大年三十晚至年初三,不洒水、不扫地、不担水、不发脾气,擀面杖和菜刀“封”起来,到初四才能动用;初一凌晨,大人小孩穿新衣,家家在院内点燃松塔、柏香,房内点灯烧香,举行祭祖敬神仪式;然后向自家长辈和本族长辈拜年。
据老人们讲,这三天不洒水、不扫地、不担水是以防钱财外流,而且这三天也是亡人们在泉儿里洗脚的日子,不能打搅他们的节日。那丰富多样的年俗文化哟,深深地融入到了河湟民众的血脉之中,构成了华夏大地最完整的民族文化基因。
“现在的年轻人,从不知道腊月二十三送灶爷、大年三十打醋坛、正月十五拜面灯。一腊月、一正月,天天打麻将……”刘老汉的一番感叹,道出了村民心中的忧愁。
在省城谋生的李先生说,回想这几年的故乡春节,团拜代替了昔时的拜年习俗,以至于亲戚见面时竟有些生分。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美国高科技产业与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让数千年的农耕传统、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曾几何时,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小火炉闲话家常的记忆;曾几何时,除夕祭祖庄严凝重的痕迹;曾几何时,正月十五踏火追风跳茅火那美不胜收的感觉;现如今,剥离了“祝福”的年俗只剩下团拜中吃吃喝喝,不咸不淡的客套,那初一至初三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挑水吃等等习俗只给人们留下悠悠的年的回忆,心中也只留下那淡淡的惆怅。
过年临近的时候,笔者的期盼情绪夹杂了一丝失落。
一想起温馨乡俗在村庄消失过程中的这一嬗变,常常让笔者陷入沉思: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更像乡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