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守护“鱼跃鸟欢” 永葆“碧波荡漾”

作者: 时间:2023-03-30 11:48:37 浏览量:

守护“鱼跃鸟欢” 永葆“碧波荡漾”

工作人员在青海湖开展监测工作。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供图

冬日的青海湖,宁静而内敛。每天早上,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准时在结冰的室外养殖池上用榆木锤头凿出一个孔洞,为冰面下的几十万尾青海湖裸鲤鱼苗投喂饲料和观察水质。青海湖裸鲤是维系青海湖生态安全的重要物种,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近日,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自2003年启动保护工程至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由2002年的不到2600吨恢复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的背后,是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近年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坚决扛起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重任,有效促进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在“四地”建设中彰显责任担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回望过去10年,我们建成了17000平方米青海湖裸鲤恒温水循环车间,建成了布哈河黑马河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在中心前期工作基础上,各产卵河道建成7个过鱼通道,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3.3万吨增加到11.41万吨,年放流规模由700万尾提升到2000万尾。”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说。

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一条鱼的兴衰,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成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坚持与付出。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刚察县沙柳河泉吉河增殖试验站的付生云,致力于青海湖裸鲤受精卵采集、入湖河道早期资源监测、亲鱼监测以及各项科研任务数据采集、调查等工作。

每年5月中旬青海湖裸鲤开始洄游产卵,付生云都会独自带领8名季节性工人在裸鲤洄游产卵的沙柳河、泉吉河河道进行受精卵采集。刚察5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天气变化无常,每次他都主动穿上水裤,首先进河下水,布网、拉网。

“每次我们遇到无法理解增殖放流工作、不让拉网采卵的周边群众时,都要认真地向他们讲解保护青海湖裸鲤对于维护青海湖周边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让周边群众认识到增殖放流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同时号召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中去。”付生云告诉记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人为过度捕捞、河道萎缩、裸鲤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为2592吨。青海湖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平均体重250克的青海湖裸鲤平均年龄约为8年至9年,一旦资源枯竭,恢复不易。

为尽快突破制约裸鲤资源救护瓶颈,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针对青海湖裸鲤繁育成活率低、工程技术与设施落后、病害隐患突出等问题,提出了“规范化养殖”“工厂化生产”“工程化装备”的养殖新理念。

近几年,经过持续不断地装配新设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运用能力,构建了青海湖裸鲤健康、可持续、高效生产的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全面完善青海湖裸鲤各产卵群体人工辅助工程措施,2021年开始,年培育大规格放流苗种达2000万尾以上。场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集中集约、环境优美、人才富集的格局,达到了西北独有、全国领先的水平。

“2020年以来,中心团队在过去逐步提高裸鲤人工培育成活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采用生物絮团、开口饵料培育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摸清了青海湖裸鲤仔稚鱼发育以及食性转变等早期发育特征,攻克了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制了青海湖裸鲤仔鱼开口饵料配方、青海湖裸鲤疾病防治技术,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裸鲤种苗淡水人工繁殖‘三率’明显提高,仔鱼成活率达到80%以上。”祁洪芳介绍说。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了“科技”二字。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最大作用,助力青海湖环境生态、裸鲤资源、产卵河道水情长期监测工作迈入“快车道”,救护中心在摸索中不断尝试。

“持续开展青海湖水体理化因子、湖泊水生生物、底栖动物、早期入湖资源、生物学特性等基础调查监测工作,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每年度完成青海湖裸鲤资源监测、青海湖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青海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产卵河流自然资源补充量监测,并提交报告。”祁洪芳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救护中心多年来的工作成绩,“2021年,首次开展了泉吉河青海湖裸鲤上溯亲鱼数量监测工作,并计划与合作方共同将青海湖裸鲤洄游智能监测设备和技术扩展到其他河道,实现青海湖鱼类监测全覆盖。同时每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属科研单位合作,进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动态监测及青海湖裸鲤产卵场调查。”

2021年开始,每年利用PIT技术标记放流30000尾青海湖裸鲤1+龄大规格鱼种,让人工培育的裸鲤拥有专属的ID身份标签,更有助于后期进行高效跟踪监测,为青海湖生态恢复、探索和更加科学的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回望过去,裸鲤救护人守正创新、努力拼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探索裸鲤保护机制,掌握了青海湖四季浮游生物的变动规律、摸清了裸鲤自然繁殖生态需求、开发了裸鲤视频监测智能化系统,增殖放流工艺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放流数量不断增长,资源蕴藏量不断增加,青海湖已成为一张绿色发展的“金名片”,“看海-观鱼-看景”的旅游文化正在形成。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美好蓝图,裸鲤救护人将发扬“向上向善、拼搏奉献”的精神,以更高标准和更高姿态,为青海湖鱼更多、水更清、鸟更欢、景更美、生态环境更好作出不懈努力,为建设美丽青海谱写裸鲤救护新篇章。

记者手记:

青海湖畔,织就“鱼鸟共生”美丽新画卷

守护“鱼跃鸟欢” 永葆“碧波荡漾”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供图

青海湖之美,美在碧波荡漾的清澈湖水;美在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底色;美在青海各族儿女将保护生态作为报国之志。重走今日的青海湖,水鸟记录不断刷新、青海湖裸鲤储量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这样的景象来之不易。十年来,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维管束植物达74科269属759种,野生脊椎动物达27目70科209属340种,鱼类资源达2科3属8种,鸟类种数达232种,“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如何保护好每一尾青海湖裸鲤?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与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聊起这个话题。在这当中,坚持科技支撑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基本原则,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对增殖放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构建幼苗培育新模式过程中,高级工程师俞录贤多年来一直扎根环湖一线,打破传统,改进采卵工艺,取消亲鱼运输环节,既减少了亲鱼损伤,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他研发设计了一种仔鱼培育缸,利用水流代替人力对受精卵进行搅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仔鱼成活率,并苦心钻研改进操作流程,将初孵仔鱼及时转移到条形培育槽中培育,避免过滤网堵塞和局部缺氧现象的发生,仔鱼培育成活率达90%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较大篇幅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改造建设,继续打通裸鲤洄游通道,扩大裸鲤产卵空间,提高裸鲤自然繁殖率,为青海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俞录贤说。

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汇聚科技力量……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举措逐步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3年来,放流青海湖裸鲤1+龄大规格鱼种5500余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19年的9.3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形成“草-河-湖-水-鱼-鸟”共生生态链,青海湖鸟类从2012年的26.2万只增长到2021年的57.1万只,增长了2倍多,青海湖水生态和裸鲤资源全面步入良性恢复态势,成为展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靓丽窗口。

每年6月至8月,依托增殖放流活动,“观看湟鱼、放流鱼苗、保护鱼鸟”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自觉行动,吸引众多游客。据统计,2022年6月,刚察县接待省内外游客31.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8173.62万元,同比增长15%,成为打造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践典范。

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在青海湖的见证下,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青海人民保护裸鲤、保护青海湖、保护生态环境达成的最高共识,和时刻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