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领跑全国省会城市……2022年,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市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进西宁部分重点企业发现,当地依靠丰富绿电优势布局新赛道,“垂直整合”培育新兴产业链,带动光伏、锂电、新材料等绿色产业迅猛发展,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异军突起
在青海亚洲硅业多晶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业硅粉原料经过氢化反应、提纯还原、沉淀破碎后生成多晶硅,之后运往下游企业生产光伏板和集成电路的重要原材料单晶硅。
随着两个新建电子级多晶硅项目陆续投产,亚洲硅业去年多晶硅产量达到5.3万吨、产值1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倍、2倍多。据亚洲硅业执行总裁尹东林介绍,经过设备调试,新建项目已满负荷生产,今年产量有望突破10万吨,带动产值再增长。
作为青藏高原最大城市,西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地理位置特殊而重要。由于长期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西宁在我国工业版图中并不显眼。
2022年在全国各地工业增长放缓大背景下,西宁工业实现逆势增长:单晶硅增长6倍、多晶硅增长1.7倍、碳纤维增长1.5倍、光纤增长1倍、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倍……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还创下连续24个月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的纪录。
碳纤维强度高、重量轻,广泛用于风力发电、航天航空等领域。走进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碳纤维生产线正全天候不间断运转。中复神鹰总部地处江苏连云港,西宁是中复神鹰全国布局碳纤维基地的首站。
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整理碳纤维原丝 吴刚 摄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去年1.2万吨产能逐步释放,市场依旧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连峰说,今年总产能的80%订单已全被预定,新建1.3万吨年产能的生产线上半年也将陆续投产,“西宁将建成全国最大碳纤维生产基地,确保国内碳纤维供应链安全”。
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复苏步伐也明显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拥有国内首条产业化、智能化IBC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线,受疫情影响,去年出口额大幅萎缩至7300多万元。当下,生产车间又恢复了“智能机器人穿梭、光伏板接续出炉”的忙碌景象。
“去年底我们开始全力争抢海外订单,今年前两个月出口额已超过3400万元。”公司党委书记程斌说,按目前已签订的年内交付订单统计,今年出口产值预计能达到去年的两倍。
发挥绿电优势布局新赛道
业内人士介绍,在当前各地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复制东部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度较大,唯有找准自身优势,布局新赛道才能“变道超车”。
绿电优势是西宁布局新赛道的重要支撑。据测算,正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青海省,光伏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2022年,青海水电和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4.5%,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
2021年投产的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单晶硅年产能30GW,每年用电20亿度,电费占生产成本约三成。公司副总经理鞠昌健说,电价上升1分钱,企业每年成本增加2000万元,西宁清洁能源供应充沛,平均电价每度约3.8角,比沿海内地低3角左右,还不会出现夏季拉闸限电等情况。
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检查单晶炉 吴刚 摄
绿电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一些企业的生产优势。中复神鹰西宁基地负责人说,国内一些地区电价虽然比西宁还低,但多以火电为主,碳纤维出口欧盟市场需提供“碳足迹”认证,依靠西宁绿电优势,企业碳减排达到全球领先,“随着减碳持续推进,西宁绿电优势将愈发明显,绿色低碳是西宁未来发展最大的优势”。
年产电解铝55万吨的黄河鑫业有限公司,年耗电量约78亿千瓦时,相当于185万户普通家庭1年用电量。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在西宁约九成用电是清洁绿电,铝锭贴上“绿色低碳”标志,出厂价每吨能增加上百元,有效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益。
发挥绿电优势,也必须立足绿色发展。西宁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统筹开展节能审查、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加强工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系统推进节能提质增效,有效支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西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南海晏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建成4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建成绿色工厂31个,循环经济比重超过60%。
“我们还将围绕清洁能源制造、储能产业、双碳产业等领域,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产业。”西宁市工信局副局长徐永卓说,依托青海省盐湖、绿电资源,西宁将加快钠离子电池、镁基功能和能源材料、氢能装备制造和氢燃料电池等产品技术攻关和研发,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垂直整合”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位于西宁南川工业园区的天合光能青海基地,近期成功下线首根210+N单晶硅棒。天合光能计划在西宁总投资500亿元,建设硅原料、单晶硅、年产15GW的“切片+玻璃+电池”组件,以及年产30GWh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生产线,形成“光伏+储能”的全产业链条。
近年来,西宁市着重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通过“链长制”“包保制”等举措,引进头部企业落户,做到“以商招商”“以企建链”,吸引光伏、锂电池行业上下游企业进驻,“垂直整合”打通产业链贯通配套链,抢抓产业发展主动权。
以国内高纯硅材料制造龙头企业亚洲硅业落户西宁为基础,先后引进高景、丽豪、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国内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引进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带动锂电池制造周边一批配套企业进驻……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西宁已打造“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形成覆盖正负极材料、铝箔、隔膜、动力储能电池制造的锂电产业链,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主的产业循环链接,为培育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材料和特色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夯实产业链基础。
吸引优质项目,培育产业集群,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撑。在青海高景太阳能基地,79天就建成常规需要半年建设期的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从开工建设到首期点火试生产仅用时93天。
在西宁南川工业园,当地每周两次用无人机航拍鸟瞰项目工地,遇到异常情况,干部主动上门帮助解难;每个重点项目的微信群内,企业提出问题后,园区主管干部需在10分钟内回复,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拿出解决方案。
在西宁市市民中心,新开办企业公章刻制、证照邮寄全部免费,经营主体开设实现“一网办、不见面、零收费”;部分企业员工反映“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问题后,当地推出工作日中午“不断岗”、周六9时至12时“不打烊”的特色政务服务。
“产业是城市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西宁市长石建平说,西宁将继续聚力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好西部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半月谈记者:黄豁 李劲峰 周盛盛 / 编辑:孙好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7期内容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