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作者: 时间:2023-07-26 11:49:05 浏览量:

我国有两个省份的地级行政区是按照地区方位来取名的,一个是青海省,另一个是贵州省。青海省有海东市、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正好凑齐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地级行政区;而贵州省则有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其实历史上四川省也曾经有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方位的行署区,且这四个行署区还都是省级行政区,后来合并成了四川省。那么青海省和贵州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是否应该更名呢?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进行简单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将贵州省黔西南州改名为兴义州,黔南州改名为都匀州,黔东南改名为凯里州,将青海省海东市更名为乐都市或平安市,海北州更名为西海市,海西州更名为格尔木市或德令哈市,海南州更名为共和市。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一、青海省四个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情况

青海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23个省中面积第一大省。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省名以辖区范围内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的名称来历与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有关,因为青海省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朝时期。当时,青海湖周围的地区被称为“青海”,青海湖也因此得名,青海省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青海省位于青海湖周围四个方位的四个地级行政区,均以其位于青海湖的方位而命名,位于青海湖东边的地级行政区叫海东市(以前撤地设市前叫海东地区),青海湖北面的地级行政区叫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南边的地级行政区叫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以西的地级行政区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好凑齐了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命名的四个地级行政区。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一)海东市情况

海东市是青海省辖地级市,是青海省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之一(另一个地级市是青海省会西宁市,由于其他地级行政区均为民族自治州,所以青海省未来就只有这两个地级市了)。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位于西宁市与兰州市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河湟谷地,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

海东市是青海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内地进入青藏地区的咽喉要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出省通道。西宁机场坐落在市区内,青藏铁路、兰新高铁、109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横贯全境。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必经之地,孟达天池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北山森林公园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绿宝石”。

海东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截至2023年7月,海东地级市下辖二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东市户籍人口173万人,城镇人口47.39万人,乡村人口125.6万人,总户数47.27万户。常住人口135.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53%。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562.79亿元。

在民国以前,海东这个区域设置建制为循化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隶属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建国后海东所在县市均属于西宁市管辖。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今平安区)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二)海北藏族自治州情况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全州东西长413.45公里,南北宽261.41公里。土地总面积34068.4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1%。

海北州历史悠久,在西汉时期,今海北州为西羌故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设置西海郡。两汉时,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经形成,成为丝绸之路的辅道。胡羌道穿越今门源县和今祁连县,东晋法显和尚西行求经,即经此道。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时,由湟水谷地西行,沿长宁谷西北行,越达坂山,经门源、祁连,穿大斗拔谷(今扁都沟),到达张掖。羌中道穿越今海晏、刚察县,南朝僧人昙无竭,北魏僧人宋云等,都由此道入西域转往天竺。南北朝和隋朝时,今海北州为鲜卑族、吐谷浑所据。

唐代,属吐蕃王朝管辖。宋朝时,为角厮啰地方政权辖区。元代,归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的游牧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前,为厄鲁特蒙古各部的游牧地。雍正三年,门源设立大通卫,属西宁府辖治。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卫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门源为大通县属地。民国6年(1917年),海晏属湟源县和都兰理事辖治。民国18年(1929年)设置门源县。刚察为都兰理事辖区,由青海省辖治。民国26年(1937年)设海晏设治局。刚察为省政府直辖。民国28年(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民国32年(1943年)海晏设县。

1949年9月12日,门源县解放。11月下旬,海北州全境获得解放。1950年10月30日成立海晏区行政委员会,隶属湟源县。1953年11月23日成立祁连县人民政府。1952年7月24日成立中共刚察区工作委员会。1953年12月3日成立刚察县人民政府,隶属省人民政府。1953年12月31日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区,辖门源、海晏、祁连、刚察4县。1955年5月20日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至今。州府驻地原在门源县浩门镇,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搬迁至海晏县西海镇(原国营221厂),海拔3100米,距西宁104公里。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三)海南藏族自治州情况

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共和县,是青海的8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全州总面积4.45万平方千米,下辖5个县;2020年常住人口446996人。

西汉前期,海南地区已纳入中央王朝建制体系,西汉神爵2年(公元前60年)金城郡设河关县,辖今贵德、共和东部地区,受“护羌校尉”节制。汉平帝元始4年(公元4年),王莽设西海郡,其辖地包括今共和、兴海两县的大部分地区。东晋以后,今贵德和共和分别为前凉、后凉、北凉、吐谷浑管辖。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建廓州,辖今贵德、贵南等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廓州为浇河郡,今贵德、贵南两县为其属地。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攻陷吐谷浑,新置河源、西海二郡,辖今兴海县大河坝以南、同德、共和地区。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在黄河以南置浇河郡及宛秀军等。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地入吐蕃。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唃厮啰首领溪巴温据今贵德,建溪哥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军收复溪哥城,改建积石军,辖今贵德县及其以东地区。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攻占积石军,今海南东南部地区归金管辖。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于今贵德设贵德州,属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管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贵德州归陕西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辖今贵德及其西南地区。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将贵德州改为归德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隶临洮府河州卫。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复称归德州,辖今贵德及贵南部分地区。今海南其他地区,属朵甘都司答思麻万户府和必里千户所管辖。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在今贵德县设归德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今贵德黄河以北地区归西宁县管辖。是年,在今贵德设“钦差总理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公署”,后移驻西宁,管理包括今海南州在内的广大牧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归德所改隶甘肃临洮府。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归德所改隶西宁府。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归德为贵德,并改设为县,置县丞。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置贵德厅,设抚番同知,隶西宁府,辖今海南黄河以南的贵德、贵南、同德等地。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贵德厅为县,归甘肃省西宁道管辖。民国18年(公元1929年)7月11日,划湟源县之恰卜恰地区和西宁县之上、下廓密地区设共和县,县治曲沟大庄。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划贵德县之鲁仓、汪什科及察罕诺门汗牧地设同德县,县治拉加寺。民国28年(公元1939年),省政府设大河坝设治局。民国29年(公元1940年)青海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同德县、南屏设治局(今贵南鲁仓地区)、河曲设治局(今同德石藏寺一带)等。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仅辖同德一县。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改设治局为县,县治旧大河坝。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南屏设治局撤销,将同德县的鲁仓一带划归贵德县,茫拉、沙沟、拉乙亥等小块农业区仍归同德县管辖。民国35年(公元1946年),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同德县直属青海省政府领导。

1949年9月18日贵德县解放,成立贵德县人民政府,县治河阴镇。9月25日共和县解放,27日成立共和县人民政府,县治曲沟大庄,1954年5月迁至恰卜恰。9月中旬同德县解放,10月16日成立同德县人民政府,县治茫拉琼托,1953年8月迁尕巴松多。1949年9月27日兴海县解放,1950年6月兴海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旧大河坝,1960年迁子科滩。1951年11月20日,同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6月,共和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3月,兴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3年3月贵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7月17日改称贵南县人民政府。1953年12月6日海南藏族自治区成立,辖贵德、共和、同德、兴海、贵南5县。州治共和县恰卜恰。1955年7月28日,海南藏族自治区更名为海南藏族自治州,辖县未变。1978年4月14日,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工作委员会和海南州革命委员会龙羊峡办事处(县级)成立,州辖县遂增至6个。2001年8月龙羊峡工委及行政委员会撤销,州辖县恢复为5个,即共和、贵德、同德、贵南、兴海,迄今未变。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情况

海西州现辖格尔木、德令哈、茫崖三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有35个乡镇,其中镇21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8个、村(牧)民委员会305个,社区居委会87个,全州城镇化率为72.12%。常住人口59.28万,其中户籍人口40.49万。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州域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1%,是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盆地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两汉时今海西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东晋后期,今海西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角厮啰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明初,今海西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辖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住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6年4月州府迁驻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群众自愿要求,并经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二、贵州省三个以方位命名的自治州情况

(一)黔东南州基本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是贵州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境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282平方公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凯里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个县,有28个街道,129个镇,60个乡(15个民族乡),282个居委会,2154个村委会。202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73.13万人,全州户籍人口489.60万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黔东南的建置经历了一些调整变化。1949年11月镇远解放,成立贵州省镇远专区。1956 年 4 月,国务院决定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正式成立,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雷山、台江、剑河、锦屏、天柱、岑巩、三穗、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16 个县,州府定在凯里。1958年12月,黔东南州调整行政区划,全州16个县并建为凯里、黄平、镇远、剑河、锦屏、黎平、榕江7个县。1961年8月至1962年11月,黔东南州陆续恢复16县建置。1962年底,全州辖凯里等16个县。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建立凯里市。1984年1月,凯里市正式成立。

贵州的三个自治州的名字就叫的有点随意了,都是以贵州的简称“黔”,加上所在的方位,所以就有了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再加上本地区少数民族主体,地方的全称就出来了,就有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个自治州,这种命名方式让很多人会傻傻分不清楚,容易产生错觉,没有自身特色,不利于区分,也不利于对外宣传。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二)黔南州基本情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处于大西南通往华南、岭南的咽喉要津,是贵州南下出海最近通道,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市)。2022年全州常住人口347.25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毓秀。黔南殷周时属牂牁,秦汉时归夜郎,晋设万寿县,唐置南宁州,元建都匀、程番二府,明清分隶贵阳、都匀、平越、广顺、独山等州府。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融汇,儒、道、释多种思想并流发展。西汉著名经学家尹珍开西南痒序之先,明代都匀属“王学名镇”,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开启“黔学之光”,贵州著名戏曲家傅玉书生长于斯。

黔南具有东经湘赣通沪浙、南下两广接港澳、西过云南连东盟、北上川渝进西北的独特区位,境内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纵横交错,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开通有荔波机场;贵广、沪昆、贵南3条高铁及黔桂、湘黔2条快速铁路穿境而过,建成全国第一条ppp模式地方货运铁路—瓮马铁路;厦蓉、兰海、沪昆、银百等20条高速和众多国省干线互联互通;内河航运直通长江、珠江;是贵州综合立体交通条件最好、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022年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772.18亿元;工业增加值455.24亿元;财政总收入157.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81亿元;城镇化率54%。

(三)黔西南州基本情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珠江上游,是三省区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锁钥”之称。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207.2米,最低海拔275米。全州土地面积1.6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排列第26位。2022年全州生产总值1508.69亿元。

全州辖8县(市),即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册亨县、望谟县,下设140个乡镇(街道),其中, 83个镇、43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含2个民族乡);1291个村(居)委员会。1950年4月7日,正式成立贵州省兴仁区督察专员公署,时辖兴仁、兴义、普安、盘县、晴隆、关岭、安龙、贞丰、册亨、望谟10个县,专署驻兴仁县城。1951年11月,兴仁专署由兴仁县城移驻兴义县城关镇。1952年11月8日,改兴仁区督察专员公署为兴义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15日,兴义区专员公署改称贵州省兴义专员公署。1956年7月18日,撤销兴义专区,专区所辖的兴义、兴仁、普安、晴隆、盘县、关岭6个县划归安顺专区管辖;安龙、贞丰、册亨、望谟4个县划归黔南州管辖。

1965年7月18日,恢复兴义专区建制,专署驻兴义县城关镇;安顺专区所辖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5县和黔南州所辖安龙、贞丰、册亨、望谟4县划入兴义专区管辖;同年11月13日,撤销安龙、贞丰、册亨、望谟4个县,后分别建立安龙、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贞丰、册亨布依族自治县,仍均隶兴义专区。1967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1971年1月,盘县改为特区,归六盘水市所辖。1981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及安龙、贞丰、册亨、望谟4个自治县建制,建立黔西南州及安龙、贞丰、册亨、望谟4个县。1982年5月1日,正式建立黔西南州,州府驻兴义县城。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县,建立兴义市。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三、关于青海省和贵州省以方位命名的地州市更名设想

目前青海省和贵州省以方位命名的地州市名称不利于区域的宣传,导致这些地区的知名度偏低。为了提升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应该考虑对这些地州市进行更名。

一是网友建议贵州省凑齐东西南北八个方位的地州市。目前贵州省已经拥有了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所以有网友建议将遵义市改为黔北市,铜仁市改为黔东北市或黔东市,六盘水改为黔西市,毕节市更名为黔西北市,省会贵阳市更名为黔中市。这样黔南、黔西南、黔东南、黔西北、黔北、黔东北、黔东、黔中八个方位都有对应的地级行政区。

二是关于将以方位命名的地州市进行更名。少数民族自治州改名是有先例的,湖北的鄂西州就已经改名为恩施州。其实早在2017年贵州两会就有代表提出,将黔西南州改名为兴义州,黔南州改名为都匀州,黔东南改名为凯里州。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以上更名是可行的,而青海省也可以参照这个模式以地州驻地城镇进行更名,将海东市更名为乐都市或平安市,海北州更名为西海市,海西州更名为格尔木市或德令哈市,海南州更名为共和市。

关于贵州青海两省以方位命名的地级行政区以地州首府命名的研究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