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11月14日 星期五玉树州囊谦县晴
清晨,采访车从玉树州结古镇沿214国道一路向南奔驰,翻过海拔4300米的尕日拉山垭口,一条险峻的大峡谷呈现在我们眼前,峡口处两旁秀丽的山峰似屏风般,在湛蓝的天空下气度非凡。穿过峡谷,视野突然开阔。跨过扎曲河大桥,我们走进了澜沧江畔的囊谦。
此行的目的是采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实施以来,囊谦县转产牧民黑陶烧制产业项目的实施情况。
囊谦藏黑陶是玉树地区藏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工艺独特,品相粗犷古朴,沧桑而厚重,散发着浓郁的康巴文化特色。带着众多好奇,我们走进了囊谦县黑陶生产基地。
在囊谦县三江源办主任乔世安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县城附近的香达镇香曲北路格荣滩黑陶生产基地。乔世安介绍,县城附近大部分居民是以三江源地区转产牧民为主。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采挖虫草,其次从事劳务输出、藏獒养殖、运输业等,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黑陶艺术,从以前的原始作坊式制作,到今天的产业化规模加工,三江源转产牧民后续产业扶持对于今天的囊谦黑陶发展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走进黑陶加工车间,八、九名年轻的艺人围坐在工作台旁,正聚精会神地制作黑陶,有的拉坯、有的修整、有的绘纹……石模、木锤、木刮、木针等制陶工具在他们的手里灵活自如。陈列架上摆满了制作好的各种陶罐,等待烧制。基地负责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白玛群加正在和他的学徒交流烧制技艺。白玛群加说,从一开始租地、扎帐篷从事黑陶加工,到发展至今天拥有6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17名员工,主要还是依靠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
24岁的尼玛扎西从事黑陶制作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现在是厂里最好的技工,按照产量,他每月能挣近4000元工资。尼玛扎西说,对于转产牧民来说,有了这份工作很满意。白玛群加告诉我们,除去采挖虫草的季节,每年4月至12月,这里有100多名转产牧民从事手工制作,平均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白玛群加说,囊谦藏黑陶的烧制系原始手工制作,它对于选材相当讲究,黑陶原材料选用当地纯净细腻的红胶土和粘土石,经原始手工捣碎成末、筛选、拉坯、修整、晾晒、轧光、绘画雕刻等工序,采用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方法烧制。烧制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使陶坯在熏烟过程中将碳粒逐步渗入陶坯最后成品。每件产品需10余天才能完成。精湛的工艺造就了“黑如碳、硬如瓷”和黑、光、亮的本质特征。
采访中我们得知,目前囊谦藏黑陶最远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由白玛群加亲手制作的镶银莲花壶已被省博物馆收藏。基地年销售产品100多种、2000余件,年销售额达60多万元,纯利润10万元。
11月6日,白玛群加的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如今囊谦的黑陶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囊谦藏黑陶也成为了囊谦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并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已累计培训艺人1700余人次,经过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具备了独立制作黑陶的能力,黑陶手艺成了改善牧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省三江源办负责人介绍,今后几年将联合相关部门,争取国家支持,依托三江源地区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系统培训着力打造近百家以民族工艺品加工、传统生活用品手工制作等为主的小微文化企业,以此促进生态旅游,带动牧民转产致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