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特点【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12-29 09:25:18 来源:西北特产网

剪纸,民间称“绞花样”、“窗花”,古人称“剪彩”,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美术。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祝寿庆生都少不了用千姿百态的剪纸图案装饰美化。2006年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民间工艺美术河湟剪纸列入城北区区级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 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两千年的发展史, 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 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成为汉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文化传承的窗口。

我国古代早期剪纸作品,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作品在几何形团花之外,剪出了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头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连,另一前爪高举,神态生动富有变化,是早期剪纸的代表性作品。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也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剪纸作品,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张风兰,女,汉族,出生于1960年,家住城北区九家湾村,2015年确定为区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剪纸作品内容丰富, 更多的是剪出了河湟风情,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买酸奶》、《藏羚羊》、《唱花儿》等,这些作品也在青海省多次活动中展出,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同时,张老师与她的徒弟长期开展非遗剪纸进校园的活动,不仅培养了中小学生的兴趣,更是将剪纸艺术带进了大学校园,让剪纸艺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生根开花。

【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民俗文化】《河湟剪纸》

非遗剪纸,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现在则是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各地的民间剪纸虽然出自个人之手,却体现着老百姓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中国剪纸之所以在今天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正说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群众基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