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青海的昆仑玉同样出自昆仑山,在地质上与和田玉属于同脉同源,矿物成分完全相同,但多年来昆仑玉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
第一,从地理上讲,昆仑玉和和田玉虽然都属于深埋于高山中的玉料,但和田玉的产地地处昆仑山西段北麓,自古以来冰雪融化水量充沛,克里雅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水流湍急,易于把人们难以涉猎、藏在高山深处的玉石矿料冲出大山,散集在河床和冲洪积扇上,变成地表玉,便于人们发现,并溯源寻根找到矿点开发利用。于是西域地区智慧的各族人民,在昆仑山北坡的河道中,发现了连同山石从昆仑山分化滚落,又被雪融水搬用至河道,经千万年河水冲刷而成美丽的“籽玉”;游牧人在茫茫戈壁上,偶尔会在碎石砂砾中发现从山上滚落,又被风沙冲击了千万年的和田“戈壁玉”;牧羊人在半山坡河道的上游,也会偶尔捡到已从山峰滚落,尚未进到河道中下游的“山流水”玉。事实上在清代以前,和田玉主要就是以籽玉、戈壁玉、山流水玉的形式被人们利用。只是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外地玉商才逐步沿河流溯源而上,慢慢找到山玉矿并陆续开采。而出产昆仑玉的玉虚峰一带,缺少和田地区的湍急河流,山峻野荒,不适合人类居住,朝朝代代难有人类居住于此,所以从远古至近代人们很难发现脉矿,不能得到有效的规模开发。
第二:由于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御用”的地位,也由于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和追捧,尽管和田玉的资源逐步减少,特别是籽玉资源接近枯竭,但“和田玉”的金子招牌一直延续下来,逐步成为所有出产于昆仑山地区昆仑软玉的泛称。而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在一段的时间内,甚至出现了新疆和青海的玉商们“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的情况。新疆的玉商要极力维护对和田玉这一名称使用的专利,以长期独享和田玉的正宗名分。希望青海出产的昆仑玉只能做和田玉的精品原料供应商,将其纳入嫡系。对品质稍差的青海昆仑玉料则公开泛称为“青海料”在市场出售。在昆仑玉开采初期,因缺乏知名度,尽管品质不输和田玉,但在国内只认和田软玉的趋势下,因销售渠道不畅,相当多数的青海昆仑玉商家急于收回投资,品牌意识薄弱,也乐于投靠在和田玉门下,“为他人做嫁衣”。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局面:虽然青海境内以“昆仑玉专卖”为荣,但在新疆和北京等青海之外的玉石商场、摊点,许多玉料明明是昆仑玉,但一概标榜为高档的和田玉出售,而顾客也乐意按和田玉出高价采购。这一现象使青海昆仑玉事实上成了新疆和田玉的“替身”,却无法分享和田玉金字招牌的“高附加值”。让人痛惜的是,这一玉石行内心知肚明的事实,扰乱了普通消费者对玉质的判断,造成了对玉石行业的诚信度的质疑,认为玉器产品“水太深”无法准确把握其品质和价格,影响玉石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昆仑玉长期得不到正确名分,亦与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有关。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标准中规定,凡符合软玉标准的玉石统一命名为“和田玉”。这就使和田玉由一个地域性的玉石名称,变身为一种玉石品种的名称。一个标准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20世纪末,青海的昆仑软玉才刚刚面世,还缺乏知名度;俄罗斯软玉和韩国玉尚未进入中国;国内的岫岩透闪石软玉等玉石又因地域、产量、质量和知名度等原因难以广泛进入市场。因此,在那个时期,把凡是符合透闪石软玉特征的玉石均定名为“和田玉”,是基本符合国内市场客观实际的。但随着昆仑玉得到广泛开采,并在市场上逐渐占有了相当的比重,俄罗斯软玉和韩国软玉也在2004、2005年后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上的软玉检测都标明为“和田玉”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昆仑玉和和田玉系出一门,产出条件、玉质和色泽多相同或相似,在检测时同时标为“和田玉”尚可,而与和田玉万里之隔的韩国软玉,在检测时也定名为“和田玉”,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有牵强之意。事实上十多年来,许多国内质量检测机构在出具鉴定证书时,对上述三种透闪石软玉,均出具为“和田玉”。目前这一做法仍在延续。这种定命名和检测方法对昆仑玉来说是不合适的,使堂堂正正的国之名玉得不到正确名分,使其多年徘徊在低附加值阶段,延误了青海昆仑白玉产业规模的扩展和昆仑白玉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广大软玉收藏爱好者,特别是白玉收藏爱好者来说,则是受到欺骗的感觉。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人们对白玉欣赏习惯的定势,和田玉和昆仑玉既有相同和相似的特点,又有在某些品种中透明度、润泽度、色泽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习惯和差异,造成和田玉和昆仑玉两种玉料制成的玉器,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
昆仑山出产的软玉,都是日月的精华、山川的菁华,天地的魂魄,出产地虽分系昆仑山的东西但玉质相同,青海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发运用。确定昆仑玉这个响亮的名称,予以正确的区分【昆仑玉(和田)、昆仑玉(格尔木)】更能使人联想到昆仑山、昆仑神话和丰富久远的昆仑文化,当然更有利于中国玉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发扬。
阅读:
藏刀,藏族男人尊贵身份的象征
相信现在大家还对藏族的土豪哥土豪妹们的服饰印象深刻,身上佩戴的全是大块的蜜蜡、松石、珊瑚,还有神秘的
藏族黑陶技艺传承人白玛群加
(1)8月4日,白玛群加(右)在为徒弟指导刻画技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村民白玛群
巧手绣出幸福路 盘绣助农奔小康
张卓麻十姐正在指导学员。本报记者 孙海玲摄 盘绣是土族阿姑一生的必修课。三年前,班彦村的阿姑们做出的盘绣只能放在家里或者赠送亲友,可是今天,他们绣出的盘绣却变成了商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了世界各地。
茶卡盐湖爆红背后:4个月300万游客,每天造12吨垃圾,盐雕变泥坑
景区保安王成林第五次看到那个男人。“至少五次。”他嘀咕说。第一次是在今年5月,茶卡盐湖景区重新开放不到两周。那个穿着黑色紧腿裤花色外套,举着自拍杆的男人一下子就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