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麻十姐正在指导学员。本报记者 孙海玲摄
盘绣是土族阿姑一生的必修课。三年前,班彦村的阿姑们做出的盘绣只能放在家里或者赠送亲友,可是今天,他们绣出的盘绣却变成了商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了世界各地。
蓝天白云,花团锦簇。踏进班彦新村新建的盘绣园大门,远远地就能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循声走进工作间,只见十几名土族妇女身穿民族服装,坐在整洁明亮的“绣房”内,穿针引线,灵活自如地绣着各式花样,边干活边谈笑。
今年52岁的张卓麻什姐是班彦村的村民,自幼就跟母亲学习盘绣,现在她是盘绣园里的一名负责人,也是一名“资深”的盘绣老师。
“这些都是我们村的绣娘们绣的作品,如果没有这个盘绣园,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金盘绣公司的支持,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盘绣这么受欢迎。前几天省外的游客来旅游,非常喜欢盘绣作品,有的人一次买了好几样呢。”张卓麻什姐骄傲地说。
走进盘绣园的展厅,里面陈列着绣娘们的作品,挂件、首饰、服装、皮包……小到鞋垫、书签,大到盘绣长卷作品,一件件精美的盘绣作品摆满了展架,每一个针脚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每个图案都跃动着民族与时尚的元素。
“把民族手艺文化带出大山,更多绣娘不用再外出打工,靠这门熟悉的手艺可以生活得更好。”张卓玛什姐说,现在盘绣园里有30多名绣娘,年龄都在50到60岁之间,只要她们能来盘绣园,每天就有20元钱的补助。自从成立了土族盘绣合作社后,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不仅有事可做,而且通过盘绣,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真正过上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日子。
盘绣园里有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出自班彦村的盘绣作品到过的地方,有韩国、泰国、日本、美国、意大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通过“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国家妇女儿童发展基金、青海省妇联“妈妈制造”等项目,一个精美的盘绣产品不仅走出了省门,还走出了国门。
班彦村的绣娘个个都是巧手,张卓玛什姐参加过长江大展非遗交流,李扎什索参与过福建泉州文化交流,非洲坦桑尼亚青海文化周宣传活动上有许四让什姐的身影,包兰索什姐上了华东地区旅游商品推介会……绣房里的绣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的,他们逢人便说:“老了老了还上了个大学,现在的我们都是拿着毕业证上岗的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