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产地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7-04 13:27:55 来源:西北特产网

青海新闻网讯

2019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省博物馆找寻“藏”在这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通过一些藏品不难看出,有着“华夏民族摇篮”“海藏咽喉”等别称的海东,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东方庞贝”的最大石磐

“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人类和猿类的作揖告别,就从人类以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时开始。

走进省博物馆三楼的“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器时代了,这里有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出土的最大的石磐。

喇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从喇家遗址出土的石磐可以看出,已经非常规整与精巧了。据记者了解,这个最大的石磐被发现也实属“巧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考古学家们来到了一位老乡家中避雨,考古学家们无意中发现了老乡家墙根放着的大石板,老乡在上世纪50年代在喇家遗址发现后觉得挺平整就拿回家做了火炕炕板。由此,这个最大石磐才得以重见天日。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彩陶流淌出历史河流

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烧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而用粘土烧制陶器,是古人类最能体现智慧的发明创造。原始农业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生活趋于稳定,制陶业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后来还成为原始绘画艺术的载体,人们在陶器表面用彩描绘上各种纹饰图样,藉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表达审美情趣。就目前考古发现,青海彩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青海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为主,是黄河流域原始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青海乐都柳湾、民和核桃庄遗址就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

在省博物馆,记者看见民和核桃庄遗址出土的同心圆内彩盆,有着非常明显的马家窑文化特色,橙黄色细泥陶质,表面打磨十分光洁,内外均以浓亮的黑彩装饰。口沿上等距饰有四组同心圆点水波纹,间用网格纹的图案。盆的内壁则是满饰彩,底部中心以圆心定位,画出同心圆圈,整个器型规则,打磨精细,纹饰繁而不乱,线条流畅,整个图案在繁复之中透着一种活泼的韵律感。

记者了解到,核桃庄遗址由拱北台、马排、小旱地、山家头等几个墓葬群组成。其中拱北台发掘的是马家窑类型一号大墓,出土文物216件中,有彩陶36件,其中彩陶壶、彩陶瓶、内彩陶盆等都是彩陶中罕见的珍品。

在2004年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创作了《民和核桃庄》,为青海民和县核桃庄遗址的发掘报告,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发掘的资料,发表了567件彩陶和若干铜器,古器,骨器,其中万以彩陶最为重要。

但说起彩陶最应该提的便是柳湾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柳湾村柳湾遗址附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彩陶近2万件,主要反映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青海地区空前繁荣的彩陶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是了解青海历史文化、研究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欣赏远古人类文明的必去之处。

探秘省博里的海东史前文明

雕骨工艺令人惊叹

石器与陶制品在原始人类生活中大多时候扮演的都是生活用具,而骨制品则更加的多功能了,在旧石器时代它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伴随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在之后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骨制品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细了,不仅只是扮演着生活用具,还成为了佩戴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装饰用品。

在省博物馆便可看见从乐都柳湾、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不同的骨制品,都打磨得非常精细,有着不同的用途。最让记者印象深刻便是骨叉了,这是束发的用器,不得不惊叹那个时期的束发用器也做得极其精细了,一端磨成长条状,一端磨成齿状,齿状还有不同的数量。

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新石器文化中,在民和阳山墓地出土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骨器16件,乐都柳湾墓地出土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骨器1117件、马厂类型骨器124件,民和马排墓址出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骨器1370件;在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中,乐都柳湾墓地出土齐家文化骨器8件,民和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出土辛店文化骨器1000件,化隆下班主洼墓地出土卡约文化骨器210件,化隆上班主洼墓地出土卡约文化骨器110件。这些数据也说明了海东史前文明的绚丽多彩……

齐家玉不远千里来海东

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在采集石料时制作工具时发现了玉石材质。这也就有了“石之美者为玉”这一说法,经过了新石器时代,逐渐产生了崇玉爱玉的文化观念。

据记者了解,民和县博物馆收藏中便有几件出自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玉器。这些玉器曾引起一些玉器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1981年5月,青海省的苏生秀和民和县博物馆的赵存录二位先生对官亭镇的喇家遗址进行调查时征集到一批玉器,共计7件。7件玉器皆属软玉,均带有西部玉料的特征。经初步观察鉴定,认为属于广义的昆仑山玉,很可能玉料来源于昆仑山东麓的格尔木,也就是广义的和田玉。据当地社员回忆,这些玉器是地里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石器、骨头、烧灰、白灰面墙皮等多种遗物,埋藏并不深。经调查,这里出土的玉、石器还不止这些。

前两年还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在青海民和喇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被市民“淘宝”时低价购入,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才得知是喇家遗址出土的齐家玉。据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说起齐家玉,不少老青海人都知道,“默默无闻”的齐家玉其实在我国玉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出土于甘肃、青海两省境内,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我们青海文化的根,它记录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这些后人保护和尊重。

熔金造物促进发展

金属冶炼早在五千年前就出现在了青海地区,由于青铜器冶炼加工技术的成熟,器物的生产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是生活用具,还有兵器和装饰品等,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

海东循化有个阿哈特拉墓地,位于街子镇托隆都村南阿哈特拉山。1981年,在这里考古发掘墓葬21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殉葬品就多以青铜器为主,石器较少,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陶器多为双耳罐,制作工艺粗糙简单。

在省博物馆,展览着循化县阿哈特拉墓地出土的九孔铜钺,造型别致,刃部呈弧形,两端反卷成圆环状。这些“藏”在省博物馆中的史前海东,述说着史前海东不一样的故事,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现在也更加强大,前面多次提到的喇家遗址也在民和县修建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后,海东还将着力把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青海省重要考古研究基地,青海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带动海东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