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土族的故乡,是彩虹的家园。七彩袖服装、土族盘绣,扮靓了土族群众的生活,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土乡文化面貌。
近日,记者走进土乡,感受有着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在传承保护、发展演进中迸发出来的新气象。
打开电脑,轻点鼠标,顺着网线,原本深藏土族阿姑闺房的盘绣手工艺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互助县盘绣电商马立蓉介绍:“我们的盘绣在网上已经打开了销路,通过唯品会已经销售了6000多件,我们电商这一块正在慢慢的发展当中,把我们的盘绣通过电商渠道推广出去。”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刺绣艺术,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承历史。2006年5月,土族盘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班彦村是从互助县五十镇大山深处搬出来的村庄。村里有一处别致的盘绣园,每天有十多位土族阿姑阿奶围坐在一起,一边绣一些她们拿手的绣品,一边接受新的刺绣订单样式培训。
非遗传承人李六月姐年届60岁,已经做了40多年的盘绣,她告诉记者:“最开始绣这个东西都是自己来用的,准备十五六岁结婚的时候用。随着自己的孩子长大,给孩子们绣的,出嫁的女儿绣的,后来其他的绣的都压箱底了,不卖钱。”
土族盘绣用色讲究,针法独特。黑色棉布打底,七彩丝线搭配,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在飞针走线中,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盘绣作品,从这些土族阿姑阿奶们灵巧的双手中制作出来。通过培训和创新,盘绣新品种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非遗”项目,一件件盘绣作品成为外界争相购买的旅游产品。李六月姐没想到,传承千年的盘绣,到她们这一代,还能带来财富。
李六月姐介绍:“现在这个就赚钱了,卖1000多块钱。围巾呀,钱包呀,公司拿过来的订单绣着呗,还有自己设计的也在绣,新的东西来了,我们就自己在绣,公司的也在组织培训,老师们来了,做上去就卖掉了。”
班彦村共有145名会盘绣的妇女,随着传承、培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盘绣制作的行列,今年30岁的许四让什姐就是其中一位。和许多土族姑娘一样,她从小跟家里长辈学习盘绣技艺,现在已经成为盘绣园的行家里手。2017年,她还代表班彦村远赴非洲坦桑尼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许四让什姐说:“走出去之后,效果还是可以的,他们也挺喜欢这个东西,希望以后会做得更好,把刺绣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创意、创新、营销、展示,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盘绣进入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视野。太阳花、五瓣梅等七彩图案激活了设计师们的灵感。经他们创意设计,服装、箱包、装饰品等时尚商品嵌入了土族盘绣等古老文化元素。
互助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马华旦介绍:“比如说这些丝巾,钱夹,还有这些皮包上的,更好的把这个土族的盘绣技艺和土族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拓展了市场,同时也给当地的绣娘们带来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走进互助县非遗展示区,十几名土族妇女正在赶制一批订单。一批蕴含盘绣元素的文创产品刚刚上架。简洁时尚、底蕴深厚,让人眼前一亮。
海东市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晓莉介绍:“我们把最传统的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太阳花,做小做成一个车挂,车上挂也行,包上挂也行,这样年轻人特别喜欢。再一个就是我们做的青海湖的这些景,像这些我们的高原牦牛、高原野狼,根据我们青海的特色做的一些工艺品,游客也特别的喜欢,市场上也非常受欢迎。”
在班彦村的盘绣园,忙了一天的土族阿姑们准备收工回家。盘绣连同她们的“七彩袖”服装,装点了生活,秀出了美好人生。
阅读: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新华社)仲春时节,花红柳绿、万物生长。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北部的沙湾
精品盐雕惊艳西安奇强新品发布会
万众同心山河美,鲜花朵朵献英雄。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公司发展,义无反顾的加班加点,坚决完成公司任务指标
青海举办青绣大赛暨黄河流域刺绣艺术展
央广网西宁9月27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赵欣巩书言) 以“传承文化根脉·锦绣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青海
唐卡、藏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北京 多位传承人讲述西藏文化艺术故事
非遗传承人达瓦在展示藏香制作技艺 摄影:乔全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乔全兴):9月12日,唐卡、藏香等多项来自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厅外集中亮相。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