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分为传统的康巴藏毯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的安多藏毯。加牙藏毯正是属于安多藏毯,目前主要分布在在距西宁市26公里的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等地。
加牙藏毯的原材料采用的是世界上公认为优质的藏系绵羊毛,绒毛厚、光洁度好,加上其他天然环保的山羊绒、牦牛绒和驼绒,采用手工连环编结法,通过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流程,织成色泽艳丽、弹性良好、不脱色掉毛的上好藏毯。
其品种繁多,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主要以卡垫、马褥毯、炕毯、地毯为主,毯面较厚,花样新奇,做工精致,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在早期时,织毯匠人并无设计图纸可参照,全按脑海中构思的图案进行编织,最后设计出的图案竟然与之前设计的完全一致,这番“凭空织造”的功夫非常令人惊叹。藏族先民们还在传统编织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独特的连环扣,这一技艺使藏毯产品更具独特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从天然原材料的选取还是到织造工艺的实施,加牙藏毯都十分讲究,这使它具有天然环保的品质,适应了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因而备受喜爱。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杨永良是青海湟中县上新庄加牙村的一位村民,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幼的杨永良站在忙着织藏毯的父亲旁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娴熟地将一根根彩色的毛线缠到事先挂好的竖线上,然后用小刀裁减、打磨,渐渐地,花朵、山水、大象、喜鹊这些图案在父亲的巧手下编织而成。
虽然在生产队劳动了一天,但父亲为了补贴家用,每天晚上都要点着清油灯盏织藏毯。当时只有八九岁的杨永良也闲不住,他边看边捻线,把父亲编织藏毯的手法牢牢地记在心里,趁着父亲出去的工夫,杨永良就坐在地毯架上,像模像样地织上几下。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牙藏毯名声远扬,这时杨永良已经成为了村子里的织毯能手。后来,杨永良打破了祖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编织藏毯的手艺传给了妻子,还主动帮村里人织地毯。
由于所有的工序均为手工,完成一件藏毯至少要二十多天的时间,再加上成本高、地毯工厂的冲击等因素。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手工制作的加牙藏毯不再风光了。加牙村里织毯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也有慕名而来的人在杨永良家订藏毯,但人数不多。
为了三个孩子读书,杨永良只能放下编织藏毯的活,外出打工,只有在冬季闲下来的时候,在家里的火炉旁边,他一边计算着家里来年的开支,一边精心地编织着客户订的藏毯,他不想丢掉祖辈传下来的这个曾给他的家族带来名声和财富的手艺。
从13岁到53岁,杨永良织的毯子可以绕村一周。常年重复性劳动使得他身材佝偻、视力模糊,但从未想过要放弃。他说,过去织毯子是为了生计,但现在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之前,我还是要拼命干下去。
2008年,牢牢掌握着加牙藏毯织艺的杨永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湟中县文化局投资建立了“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杨永良招收了几个徒弟,那时客户订单也很多,但最终只有他和妻子守在织机前。
青海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全国唯一藏毯专业性国际展会却给杨永良带来了新的机遇。加牙村慢慢开始出现了不少从内地甚至国外慕名而来的客商。
为了让自己的地毯适应消费者的喜好,杨永良时常琢磨构思新图案,织一些挂毯、椅子坐垫等。许多来湟中旅游的游客听说他的编织技艺,也会找上门买毯子。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加牙藏毯,多年来,杨永良从未放弃每次机会,总会带着自己编织的毯子参加各种大小展会,精心介绍和推介加牙藏毯。他说,如今大大小小织毯公司都在创新,我依然坚持传统的藏毯编织技艺,因为民族传统的文化不能丢弃。我现在在工厂里带徒弟,可以把藏毯编织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这样加牙藏毯才能得以长久保护。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