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良展示藏毯编织过程。图片由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提供
青海藏毯作为国际市场上的黑马,推动着青海和世界各国地毯文化的交流合作。发源于湟中区上新庄镇加牙村的加牙藏毯,在七代传承人手中展示了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带着青海文化印记的藏毯远销国内外。
湟水河滋润了美丽的河谷,孕育了多彩的文化。杨永良就出生在这条河谷中部的湟中区加牙村。七八岁时,他就跟着父亲学习选羊毛、洗羊毛、捻线等藏毯编织技艺。入行四十多年来,杨永良从小学徒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在杨永良看来,编织藏毯不仅是一生的事业,藏毯里更传递着几代人的感情。“小时候我看着坐在藏毯织机边的父亲,他动作娴熟,编织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受父亲影响,我也渐渐对藏毯编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父亲不在,我就会坐在织机旁织上几下。”
杨永良回忆,加牙藏毯编织主要包括选毛、纺线、染色、图案设计、编织、整理等工序,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藏毯编织技艺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整个过程每个细节都必须要倾注全部精力。第一道工序要从上好的绵羊毛中挑选出长而柔韧性好的毛,剔除杂质,经过掂线、洗线、挄线、染线等工序。染料分为天然矿石和天然植物染料,包括核桃皮、大黄叶根、黄连根等植物。
改革开放初期,加牙藏毯声名远扬,九成以上的村民家里都有织机,每到夜里,整个村庄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织机声。杨永良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中,学会了加牙藏毯的各种编织技艺,并且熟悉着加牙藏毯的各种花色图案。
随着机器织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项老手艺开始慢慢走入低谷,面临失传的危机。村里的织毯人数逐渐减少,而杨永良依旧坚持着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初心,2007年,他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毯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加牙藏毯,杨永良带着编织的藏毯参加各类展会,为国内外客商介绍和推介加牙藏毯,为提升加牙藏毯的知名度和拓展销售渠道做着不懈的努力。如今,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杨永良成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传承技师,并连续三年在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现场展示织毯技艺,让“青海制作”走得更远。
阅读:
神奇藏香,连接人世与天界的信物!
在藏区,你走进每户人家,几乎都能闻到藏香的味道。千百年来,藏民们用一双厚实的双手和一颗虔诚的心,守护着这一缕香气。当它弥漫在雪域高原的上空时,人们相信,自己的祈祷已经被神明听到了。 清晨,湛蓝无垠的天
致敬!加牙藏族织毯大师坚守匠心
致敬!加牙藏族织毯大师坚守匠心【简介】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有着300多年的织毯历史,村民世代以
柳湾彩陶博物馆预计7月1日重新开馆
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已完成廊体34公里2013年7月,海东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以城市
“枫桥经验”在贵南
贵南县政法委供图8月29日,我们来到了被誉为“藏绣歌舞之乡”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一路上壮美辽阔的
手工藏毯编织培训助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牧民增收
图为手工指导老师教牧民编织藏毯。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18日电 (孙睿)“以前天天在家做饭带孩子,自从村里办理藏毯厂,我就成了藏毯编织工,以前我不会编织,但是经过培训后,我的编织技艺也越来越好了,收入也
九龙:民族手工刺绣,绣出妇女致富“半边天”
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 走在九龙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新潮的服装店,还是传统的服装店,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像钱包鞋垫,香包之类的,那么这些漂亮的东西究竟是出自谁人之手呢? 通过多方
藏饰九宫八卦牌与吉祥八宝牌
在藏密的很多重大仪式上,斯巴霍坛城唐卡都被用来举场开道,被看作是降妖伏魔、驱邪除恶的神物,寓意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