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端午记忆,一定少不了香包。小小的香包,精致的一针一线,沉淀出的传神技艺让湟中青绣走出了青海,迈出了国门。
更为喜人的是,湟中青绣人才辈出,已有青绣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县级传承人8名,青绣工坊23个。
依托青绣产业,湟中催生了“炕头经济”,5000余名绣娘在指尖上创收,用老手艺绣出新生活。贫困户的钱包鼓了,底气足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大跨步迈向小康生活。
绣娘们秀技。摄影:海东
刺绣作品《大美青海》。
人才接力,湟中绣娘已达5000余人
走进湟中县河湟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1300幅精美的青绣作品,让人眼前一亮。门口的《五牛图》,五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代表性传承人徐全熙的堆绣作品。
1946年出生于湟中田家寨镇下营二村的徐全熙,因自小酷爱美术,学习了堆绣技艺。1991年,他成立生产堆绣产品的民营企业。后来,通过参加省内外30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艺美术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湟中青绣艺术。更让人激动的是,徐全熙还将青绣文化带到了法国、韩国、越南等国家。
继续往展览区内部参观,五颜六色的香包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蓝色的老虎头香包惊艳了很多人,不少游客纷纷要了制作人的联系方式,计划要购买。
作为湟中堆绣的典型代表,乔应菊坚持研究如何将湟中堆绣做成文创产品,将堆绣艺术与现代时尚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将青海民俗文化、野生动物、人物等题材纳入堆绣创作中,为堆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老虎头的作品就是出自乔应菊之手。前几日,非遗购物节上,老虎头香包被抢购一空,引来一批又一批的订单。
展厅内,一幅《大美青海》大气磅礴,雪山、河流、草甸、牦牛、油菜花……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刺绣传承人陈玉秀用一针一线将青海的壮美绣得淋漓尽致。
陈玉秀在湟中李家山镇上坪村成立湟中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带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一起奔小康。
像徐全熙、乔应菊、陈玉秀这样的湟中青绣代表还有很多,在他们的传承和培养下,湟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绣娘。据湟中相关部门统计,湟中已经有5000余名绣娘。
乔应菊给学生授课。
荷包。
打造品牌,指尖绣出美好生活
2020年年初,湟中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为中国青绣传承保护基地。
湟中县大力打造青绣品牌,做大青绣产业,绣娘们通过青绣脱贫增收,用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6月18日,湟中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的制作工坊内,缝纫机的转动声中夹杂着绣娘们的欢笑声,新庄村的五六名妇女正在工坊缝合防疫荷包。
公司生产负责人陈玉琳介绍,河湟刺绣作品很受欢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人待在家中无法工作,但附近村里的妇女们拿着绣片在家制作。那段时间,是绣娘们最忙的时候。
“订单不断,尤其是含有中药的荷包。最近,我们又接到3万件的订单,绣娘们虽然很忙,但能在家门口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他们很满足。”陈玉琳说。
看着村民们出不了远门,赚不了钱,李家山镇塔尔沟村党支部书记魏秀帮向陈玉秀求助。本就一直带领广大妇女刺绣的陈玉秀豪爽答应,她也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机会放在眼前,我们不能放过。”魏秀帮找来绣娘给大家培训,担心没有人报名,而她意外地看到,报名那天办公室里挤满了人。
“好多大学生都参加了,年龄大的有七十多岁,年龄小的有十几二十岁。全村98户农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报名。”学的人多,魏秀帮的兴头更足,她找来绣娘分批给村民培训。
魏秀帮还申请了东西部扶贫资金,购买了几台缝纫机,新建了一间工作室。刺绣,对于平时就会绣香包、纳鞋垫的妇女来说并不难。16名绣娘很快出师,塔尔沟村的绣娘们迎来了第一批订单——两万个防疫荷包的裁剪和缝合。
两万个荷包,18天时间完工,16名绣娘每人领到88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又能赚到钱。”村民马春梅乐开了花。
订单一批接着一批,塔尔沟村的绣娘们凭着指尖技艺,也吃上了手艺饭。“作为党支部书记,我要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向小康生活。”预想未来,魏秀帮信心十足。
工坊带动,贫困户居家就业
西宁湟中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堆绣非遗传承人乔应菊的工作室内,绣娘们用剪下来的丝织物堆叠,拼各式各样的图案。《背水姑娘》《藏羚羊》《高原雪舟》……一件件堆绣作品活灵活现。
湟中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一件作品,需要绣娘从早到晚坐在绣架前,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朱红秀跟着乔应菊学习堆绣已经十几年了,她说做堆绣一要有耐心,二要细心。
朱红秀以前是做裁缝的,本就有一双巧手。跟着乔应菊学习青绣,她既学会了堆绣,也学会了刺绣,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如今的朱红秀已经是乔应菊的得力帮手。“大小任务都能胜任,活儿交给她,我放心。”乔应菊说。
乔应菊通过展览、文化交流,将湟中堆绣带向了泰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让更多国外客商了解到青海的堆绣文化。
每次展览,各种绣工精美的堆绣被国内外客商抢购一空。每年旅游旺季,不少省外游客专程到乔应菊的工作室定制堆绣作品。更有很多游客在西宁湟中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体验制作堆绣。去年,来自上海的一个大学生团队到体验中心体验,他们很享受自己制作堆绣的过程,所有人都拿走了自己的作品。
为了让湟中堆绣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乔应菊创办工作室、扶贫工坊,每年她都会联合当地妇联、残联等部门对当地妇女和残疾人免费开展培训,她先后招收学员近千名。
湟中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让艺人的收入不断提高,带动762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2008年6月,湟中堆绣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中县形成“协会+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带动贫困户及农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共创造1000多个劳动岗位,产生经济效益200万元。
搭乘快车,湟中青绣助力脱贫攻坚
去年,网红薇娅力推民族特色青绣,湟中堆绣参加了电商直播公益扶贫活动,直播订单量10000多件,交易额达到702.1万元,其中湟中堆绣体验包和文创产品卖出1700多件,交易额达21万元。
湟中堆绣县级传承人柳晴雯,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代表,她结合当下潮流,用“非遗女孩·柳晴雯”为昵称,通过抖音平台向公众传播湟中非遗文化,作品点赞量已达9.5万人次。她用更快捷、更时尚的方式,让传承人们看到了对外宣传的新模式,也让湟中青绣从深闺走向了世界。
刘守花是共和镇扶贫工坊的一位绣娘,平时照看着自家开的小卖部,收入可观。她以前经常做香包、鞋垫,但都是作为生活用品。通过培训,刘守花的刺绣技艺有了很大进步,作品也通过电商、网络平台销售。
从原来简单的香包、鞋垫,到现在的青绣产业,不仅有效地传承保护了刺绣技艺,青绣也成为了刺绣艺人们分散居家制作,解决当地农村妇女及残疾人居家就业、脱贫致富的法宝。
湟中县还在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尝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人授课,仅堆绣培训课程,三年来共培训学生2700人次。2019年,班沙尔学校湟中堆绣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湟中县挖掘并开发河湟文化资源,推动青绣产业健康发展,鼓了百姓腰包,富了百姓钱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路上,湟中绣娘们努力向前奔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
阅读:
大美青海向世界亮出“四张名片”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李贞)今天下午,以“新时代的中国: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为主题的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蓝
保广萍和她的堆绣
3月15日,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二十里铺村村民保广萍坐在自己的工作室内,认真地筹备自己的下一件堆绣
【文旅时讯】寻找文化的根 传承非遗的魂——青海非遗精品展 精彩邀您抢先看(三)
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主办,青海省博物馆承办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将于本月底开展,
玉树藏族文化怎么保护
玉树藏族文化保护要追溯到2005年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根行动”,玉树州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