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文化保护要追溯到2005年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根行动”,玉树州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搜集、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尤其是4·14地震后,玉树地区物质文化遗存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空前损失,玉树州加快了申报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编制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方法、保障措施等。
深入调查和建档,摸清玉树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通过建立资料库、数字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对挖掘、整理出的文字、影像、实物资料进行归档,出版有关典籍、编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科学资料片,建立完善玉树藏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精细数字化保护,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和传承人传承团体的保护,开展玉树藏族歌舞、服饰、营造、民间美术等门类艺人专项调查,全面摸清各门类传承人的数量、分布及传承状况,并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搜集、整理、研究、出版相关曲谱、舞谱及相关技艺、民间口头传承的出版物。以保护带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对于一些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采用商业化手段,进行开发利用,结合当地旅游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如玉树特有的囊谦黑陶加工技艺、唐卡绘画技艺、石刻技艺、服饰加工技艺、藏医药炮制技艺、藏酩馏酿制技艺、传统皮毛加工技艺,传承中开拓市场,以效益促传承。
玉树藏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从整体性、系统性着手,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与“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重大举措相契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设立藏族文化研究性机构,调动本土文化精英和爱好者,由政府指导、财政支持、文化部门扶持,推进玉树藏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和文化宣传工作。借鉴和学习先行的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进经验,制定课题,研究玉树历史、文化、经济、宗教、文学、艺术、饮食、民居、工艺、民俗等。
加大既熟悉玉树藏族文化、又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致力于藏族文化研究保护的专家。建设玉树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立和加强传习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工作,县市城镇设立和完善演出场所,搭建高标准、现代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场所。玉树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实践,理解和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意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
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藏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实现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