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囊谦黑陶,一项传承了4000年以上的“非遗”技艺,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决定,搭乘三江源保护工程科技培训项目东风,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焕发青春光彩。
白玛群加介绍“将军壶”的神奇缘起。崔永焘/摄
白玛群加出生在囊谦县一个艺术之家,因家传唐卡绘制、泥塑、绘画等多项绝技,自幼浸淫其中,凭借聪颖天资,14岁时,他已远赴云南修造佛像。2001年,他拜师囊谦县吉曲乡山荣村扎旺老人,潜心学习古老的黑陶手工制作技艺,制作烧制黑陶手工艺品。囊谦黑陶以玉树康巴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图腾等为素材,延续古法黑陶烧制工艺,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和黏土石为配料,经烧制呈现“黑如漆”古朴美感。2006年,白玛群加成立了藏族民间黑陶工艺公司,打破传统教授方式,在保护、传承制陶手艺的同时,带动当地转产牧民学习手工技艺,增加群众收入。
2014年的初冬,本网记者走进白玛群加的黑陶基地,探访国家“非遗”带动三江源区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背后的故事。
技术工人在制作囊谦黑陶。崔永焘/摄
一丝不苟。崔永焘/摄
走进白玛群加的黑陶基地,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习艺车间内鸦雀无声,七八名年轻人正在用心制作黑陶泥坯。架子上陈列着已经风干的半成品,个个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白玛群加详细介绍了黑陶制作的几个基本步骤,取土(包括矿石)、粉碎、调泥、揉泥、制坯、整坯、阴干、烧制……尽管已经引进了粉碎机等机器设备,可是在制作黑陶艺术品时,白玛群加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筛取泥料。“先辈们流传数千年的技艺和秘方,不敢乱来。”白玛群加说,传统的黑陶制作取土(矿石)都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普通的生活用品或许可以采用机器粉碎的方式制作泥料,但艺术品制作绝不敢更改丝毫工序。严格的工序工艺加上独有的秘方,成就了囊谦黑陶“傲视群陶”的独特魅力,今天囊谦黑陶已然走向每个喜欢陶器的家庭。白玛群加说,自己从恩师扎旺那里学到了许多密不外传的技艺,直到2013年,扎旺恩师才将第38个秘方传给自己。如今,恩师扎旺已经做不动黑陶了,白玛群加更觉责任重大——不能让这么宝贵的东西断了代。
囊谦黑陶精品。崔永焘/摄
习艺车间内,木刀、木针在年轻人的手中不停挥舞,点点泥屑落在工作台上。从最早的帐篷作坊到现在600平方米的车间,白玛群加已经培训了上百名学习囊谦黑陶的学徒,这些学徒多半是周围的牧民。学徒经过简单培训后便可以享受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随着技艺不断精湛,最高的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元的报酬。于是,那些喜欢手工,有一定美术基础的牧家子弟便多了一个学习技能、增加收入的好去处。最关键,这个技能在过去,只有师徒、父子传承,一般人做梦也没有这个机会。而现在,不仅可以学艺,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收获一份不错的收入。
目前,一件精致的囊谦黑陶作品可以卖到上万元,越来越多的囊谦黑陶已经通过种种渠道搭上飞机、坐上轮船走进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而白玛群加亲手制作的一件精品也被青海博物馆收藏。
事实上,白玛群加带过的徒弟已经超过了一千名,他将自己掌握的唐卡、绘画、泥塑等技艺像老鸟喂雏一样传授给每个前来学习的人。越是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未来就在年轻人身上。当吃糌粑的年轻人喝起了可乐,文化传承的方式该如何改变?
11月上旬,白玛群加的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传统的藏族文化艺术瑰宝又将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出发,借力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的和煦东风,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古老黑陶技艺焕发了勃勃生机,让一批来自三江源的牧家儿女自信地走在坚实道路上,追寻更加精彩的梦。
阅读: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公布,我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7处,分别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
五大品牌铸就河湟文化之魂
西北特产网转载整理:流过雪山、穿过草原,再越过两个峡谷,湟水河在海东市尽情舒展臂膀,形成的
展示“一带一路”上玉树的文化魅力
5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以“三江之源 圣洁玉树”而
三川土族儿女欢庆巴依儿
1月13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届“青海年·醉海东·民和民乐闹新春”活动官亭分会场启动仪式暨土族第二届“巴依儿”艺术节在喇家遗址广场举办,拉开了民和三川土族儿女一年一度喜庆五谷丰登、憧憬美好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