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是青海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脱贫之路,该怎样走?海东采取了各项举措:向产业要支撑,发展拉面产业,让村民挣了票子、闯了路子、换了脑子;向传统技艺要依托,盘绣做活了指尖生意,也带火了体验式旅游;移风易俗减负担,老百姓打心眼里欢迎……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11万人,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海东市是青海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全市6个县区都是贫困县,其中4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17.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8%。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东全面压实责任,强化精准扶贫各项举措,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11万人,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近日,记者来到互助和循化两县,探寻这里的“脱贫密码”。
挖好传统技艺这块宝
盘绣“绣”出新光景
盘绣是土族特有的一种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北郊的扶贫产业园,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盘绣扶贫车间吸引了记者驻足,十余位“绣娘”身着民族服饰,正一丝不苟地飞针走线。
扶贫车间里,记者碰到了两位“绣娘”,巧了,俩人都叫“金花”,两朵“金花”各自撑起了一个贫困的家。
今年55岁的席金花是丹麻镇索卜沟村村民,2016年她来到扶贫车间打工,“坐班”每月能挣3000元,不“坐班”也可以领订单回家做。靠做盘绣,席金花家里的境况明显改善。来自东沟乡大庄村的米金花,丈夫得了脑溢血,孩子还在上学。2015年她成为素隆姑公司的固定“绣娘”,勤劳的她还搞养殖、种中药材,去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翻盖了房子,添置了家电,日子越过越有味。
“让盘绣这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生意,为民族工艺拓展市场,是我们的愿望。”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法人苏晓莉介绍。
“盘绣产品在知名电商平台和大城市门店销售都不错,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盘绣、喜欢盘绣。”互助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鲁自治介绍,县扶贫产业园辐射带动10个乡村盘绣基地,吸引1.5万农村妇女制作盘绣饰品,也为土族盘绣技艺继承发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除了“指尖生意”,盘绣产业还衍生出了体验式旅游。“今早又来了21个游客。” 苏晓莉高兴地告诉记者,公司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公司的乡村基地体验盘绣制作,吃住在农户家里,同时可以体验放羊、酿酒等农事活动。“这样既能让农户有更多的增收渠道,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土族特色文化。”
在互助,盘绣这项古老的技艺与扶贫产业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地妇女正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出新光景。
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
拉面带来致富路
提起海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拉面。遍布全国270多个城市的拉面店,是海东一张亮丽的名片。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里出台了金融扶持、技能培训、提档升级、跟踪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
循化是撒拉族自治县,这里山大沟深,黄河河谷两侧几乎寸草不生。靠山不能吃山的撒拉族群众敢为人先,把一碗碗“撒拉人家”品牌拉面从这里端到全国,也把县里的“一核两椒”(核桃、花椒、辣椒)和牛羊肉等特产带向全国大市场。2018年底,全县近4万人从事拉面生意,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一核两椒”产业带动62个贫困村3万多农户户均增收5500元。
白庄镇山根村是个典型的“拉面村”,村党支部引领村民“亲帮亲,邻帮邻,能人带大伙”,发展“拉面经济”脱贫致富,全村有350人在外经营拉面馆。村里的贫困户韩林、韩克麻录等人“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有的贫困户“三年当老板”,还有25户村民入股了拉面馆。
村支书马强说,从事拉面行业,不仅让很多村民挣了票子,还闯了路子、换了脑子、育了孩子。很多拉面经营户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没有知识不行,因此非常重视子女教育。“2005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到今年累计考上了24个,其中还有一个上了清华大学。”马强不无自豪地介绍。
循化撒拉族群众困境求发展,拉面产业释放出巨大的脱贫效应。而在互助土族自治县,除了前头提到的盘绣及体验游,乡村旅游也成了脱贫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1800多户贫困群众靠吃旅游饭脱了贫。
“我们整合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等各路资金,形成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格局,2018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3%,6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零的突破。”海东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照本介绍。
用好移风易俗这个抓手
简办唤来好日子“海东虽然穷,但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却相当普遍。因婚、因丧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移风易俗才能保证脱贫成果。”李照本这样介绍。
记者在循化县了解到:以前撒拉族群众结婚,彩礼有时挺重的,办丧事给参加葬礼的宾客发的钱有时也是负担……
2016年开始,循化县委、县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奖惩办法,推动各个村庄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行移风易俗。白庄镇对红白喜事统一费用标准,不能超线,提倡仪式简办、减少宴席规模,要求村民签承诺书,同时在村里建立婚丧喜事守信台账。
移风易俗减轻负担,大部分群众打心眼里欢迎,但谁都不想成为“出头鸟”,不少群众犹疑观望。曾担任白庄镇中心小学校长的乙日亥村村民韩向庆带头简办,他的小女儿出嫁,不光彩礼钱不超标,也没有广邀亲朋大办。
韩向庆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后,大家纷纷跟进。2019年7月,镇里将彩礼标准进一步下调。白庄镇党委副书记韩宝林介绍,截至目前,全镇83场婚礼、58起丧葬活动费用都控制在标准以内,累计节约费用620万元左右。
“移风易俗后,全县群众一年减负1.5亿元,这对于加快脱贫进程、巩固脱贫成果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循化县副县长马洪涛说,移风易俗后,以往为了早挣彩礼钱,撒拉族女孩少上学、不领证就早早结婚的现象得到有效纠正,控辍保学工作好做多了,群众“结婚必先办证”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婚姻纠纷明显减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顾仲阳
阅读:
柳湾彩陶博物馆预计7月1日重新开馆
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已完成廊体34公里2013年7月,海东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以城市
留住精美的藏传艺术-唐卡
留住精美的藏传艺术-唐卡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如寺院建筑
细品宗喀巴大师唐卡,精妙绝伦!
宗喀巴大师头戴黄色桃形帽(又称通人冠),身著袒右肩式袈裟,内穿交领式僧衣,这是西藏僧人的典型装束。中
博雅研究丨青海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区域旅游合作在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 青海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二) 中,笔者详细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特点以及
手绘唐卡,感受藏族文化,体验一场艺术修行
手绘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复杂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无一不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唐卡的神秘源于它刻画入微,神韵不凡的佛法造像。那千年前的佛像为何能有
青海非遗主题展吸引人们的眼球
热贡唐卡、果洛德昂洒智藏文书法、玉树黑陶、蒙古毡包、土族服饰、撒拉族口弦乐器、精美“青绣”、创新产品
【青海年·醉海东】剪窗花练社火炸馍馍,古驿平安年味浓!
乡村的步子只要迈进腊月的门槛,浓浓的年味便溢满每一个角落。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石沟沿村、大寨子村,当地群众敲锣鼓、剪窗花、炸馍馍,到处是一番热热闹闹迎新春的场景。 剪窗花 传承民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