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巍峨的峨堡古城,流淌着远去的历史

作者: 时间:2022-09-13 14:31:04 浏览量:

沿着宁张公路一路向北,越过浩门大桥,经门源青石嘴,翻越景阳岭,走进中国最美丽的祁连山大草原,依山而建的峨堡古城仍清晰可辨,城廓南北宽280米,东西宽230米,高6米,底宽13米,城内城隍庙、城外点兵台、烽燧等遗址依稀颓存。

跨入城门,拾阶而上,站在瞭望台上,极目四野,挺立万年的祁连山绵亘不断,城里人工种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滚的碧浪,轻柔而细密地与破旧的城墙耳鬓厮磨,娓娓诉说曾经的金戈铁马和刀光剑影。

在夕阳抛洒的晚霞里,仿佛看见历史深处印迹依稀绵延不绝的商旅驼队,自东向西一路纷至沓来。

残破的城墙边沿上,一簇簇枯草摇曳着远去的历史,如烟往事,似脚下随意生长的蒿草,从草原的周身弥漫开来。

巍峨的峨堡古城,流淌着远去的历史

峨堡古城坐落在青甘边界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建于1206—1279年间,古时称之为博望城,是连接甘青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古丝绸道上的一个驿站,是丝绸南路的咽喉。

《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垣尚存”。“峨堡”为蒙古语,藏语称之为“喀尔玛”,意为红色的古城,著名的丝绸之路大斗拔谷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过。

巍峨的峨堡古城,流淌着远去的历史

峨堡,是青海通往甘肃、新疆、乃至西伯利亚和欧洲的辅道之一。汉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开中西交通新局之后,峨堡作为中原人(内地)走进吐蕃羌人领地的南北交通要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大斗拔谷道(今扁都口)就经越峨堡,凡经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乡)踏入环湖地区,进入青藏腹地的军队商旅,无不得先叩响峨堡的城门。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峨堡成为内地先进思想文化进入祁连草原牧区的先导区,秦汉以来,月氏、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等众多民族先后就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使祁连拥有了古老的黄河文明与新生的河湟文化。

历史在文明与战争的碰撞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闪耀光芒的华夏文明与久远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架构着高原民族的文化记忆。

巍峨的峨堡古城,流淌着远去的历史

东晋年间,在“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今武威等地),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战事频繁,交通受阻,东西往来的商队、使节全部改由青海通过,使这条南道变得更加繁荣起来,凡东南至西,进出河西的商贾、使节都要经大斗拔谷(扁都口),通过此地,峨堡便成为青海境内内地通往草原牧区的首站。

巍峨的峨堡古城,流淌着远去的历史

在当时峨堡城繁华的街市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车铃叮当,马嘶驼鸣,街道两旁有卖小吃的,有玩杂耍的,还有西域艺人表演的优美舞蹈。饭庄、客栈的生意兴隆。

中原的商人们在夸自己的丝绸是如何轻柔美丽,西域的贾客们也不甘落后,称赞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贵,本地的买卖人赶着成群的牛羊驼马,任人挑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笔笔的生意在这里成交……

据史料考证,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极其繁华的峨堡,在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大陆,发挥着对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上的“旱地码头”。

峨堡,作为祁连山系南部的一个重要经贸交易重镇的同时,也在军事和战略要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把峨堡称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还是青海的“北大门”,都名副其实,实不为过。

这条丝绸古道绕山远走,连通欧亚,使得华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岛直至欧洲腹地都发生着关联,从而有力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质地,纵观人类挺进的步履,历史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绵延!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