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于青海湖湟鱼的储量再次进行了检测,10.85万吨的傲人成绩为湟鱼的保护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零二年的濒临灭绝,再到如今突破10万吨的大关,这18年的救赎之路,青海湖走得并不轻松!
湟鱼的学名为青海湖裸鲤,因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河而得名。作为冷水性鱼类的一种,湟鱼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青海湖以及布哈河中,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个美丽感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期,青海湖下有一个巨大的泉眼,每天有源源不断的水从中涌出,让周围的农田饱受水灾的困扰。不仅庄稼颗粒无收,甚至很多牲畜和孩子都被大水冲走了。这时,一个年轻的勇士出现了,为了保护大家,他决定潜入青海湖底,把泉眼堵住,以拯救当地的村民。他在青海湖游了很久,却没有找到出水的泉眼,自身因为饥饿而变得精疲力竭,随时面临着被青海湖吞没的风险。这时许多美丽的鲤鱼出现了,它们主动游到年轻人的嘴边,供他食用,但是年轻人由于过于疲倦,连咬破鱼鳞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些漂亮的鲤鱼似乎明白了他的想法,自己摇动身体,褪去了身上的鳞片。终于,青年人在这些鲤鱼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身体堵住了它。随着洪水的消退,当地的居民得救了,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灾后重生的喜悦。但只有一个人开心不起来,那就是死去的年轻人的妻子,在得知他再也回不来后,她毅然决然地跳入了青岛湖,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岛,生生世世陪伴着躺在湖底的爱人。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年轻的勇士,千百年来都对海心山心生敬畏,而且再也不吃没有鳞片的湟鱼。
但是毕竟是神话传说,湟鱼真正被人熟知还是在1960年。当时正处于我国的困难时期,就像神话故事中一样,湟鱼再次挺身而出,起到了以鱼代粮的作用,帮助当地居民度过了难关。据当时的渔民回忆,仅1960到1962年三年的时间,从青海湖就捕捞了7.3万吨的湟鱼,场面相当壮观!正是因为这次的大规模的捕捞,虽然让人民度过了难关,但是湟鱼的储量却损失惨重。
和长江流域的刀鱼一样,湟鱼也是洄游性鱼类的一种。1995年的布哈河断流,洄游通道中断,就造成了大规模的亲鱼死亡。到了2002年时,青海湖的湟鱼与蕴藏量就仅剩下2600吨,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自2004年,湟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语录》以来,我国开始对湟鱼的储量问题有了高度的重视,并随之制定了多条保护措施,但是这个过程进行的并不轻松。
湟鱼作为高原鱼种的代表,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青海湖,因此它具备很强的耐寒力,但是相较于它的这一优点,过于缓慢的生长过程,才是湟鱼难以在短时间形成规模的最大阻力,基本上5到6年的时间,湟鱼才能长到半斤左右,而1斤左右的个体,需要的时间更是需要10年甚至更久。除此之外,湟鱼的产卵量也大不如其他鱼种,这也使得湟鱼储量的恢复过程变得十分缓慢。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地下达了限制捕捞的规定,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还是有很多不法分子甘愿为之冒险,偷偷打渔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湟鱼的保护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好在经过长达16年的努力,青海湖的救赎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湟鱼的储量也终于突破了10万吨的大关。三年的捕捞却需要16年的时间来修复,这其中付出的代价之沉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都说时间是抚平一切伤疤的良药,但这是建立在其影响并不大的前提下,例如湟鱼的保护工作。而像宣布功能性灭绝白鳍豚,花上再多的时间和努力也弥补回不来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