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昭
位于青海东南部的尖扎,地貌犹如一只“鸭掌”:海拔从1960米到4614米急剧攀升,肥沃的谷地蓦然变为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河谷、高山、林莽、草原等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并存在这片不足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里,生活着藏、回、汉等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民占68.2%。保持完好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纵贯南北的黄河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尖扎发展旅游产业有着特殊的禀赋。近年来,尖扎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上下呼应、南北贯通、水陆联动的旅游线路,力图打造“青海民宿第一县”。
其中,德乾村、来玉村、德吉村作为尖扎发展民宿经济的样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德乾村:搭起帐篷到云边漫步
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德乾村,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发展。然而,尖扎与村子共同建设的自驾游营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随着游客的增多,一些村民开始将自家住房改建成民宿,提供藏式饺子、煮肉、糌粑、酸奶等特色美食。但由于距离厕所远、垃圾多等问题,游客体验不佳,自驾游营地和自建民宿始终不能尽如人意。
于是,德乾村在村子西南的一片高地上,搭建起了既有民族特色,又现代舒适的帐篷民宿。站在这里,可以将白雪覆盖的山峰、成片的墨绿色冷杉林、悠闲吃草的牛羊、若隐若现的雾气一览无余。70多平方米的帐篷内,木地板、电暖器、休闲沙发一应俱全。为保持原生态,桌椅板凳全部用木头制作。
2021年7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等举办的“2021中国公益·乡村音乐会”抵达德乾村。
草原做舞台,蓝天山谷做幕布,云霞夕阳做灯光,白绿相间的气球系挂在天幕帐篷的边沿,余晖给草地涂上一层淡淡的金黄,悠扬的歌声伴着小朋友的欢笑在山谷中回荡。乡村音乐会的举办,使德乾村初步具备了网红打卡地的潜质。
一个月后,云边漫步帐篷家悬崖牧场度假公园开始试营业,公园占地30万平方米,30座帐篷客房试营业仅一周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三万余元。
考虑到帐篷民宿对原有民宿的影响,德乾村将计划建设的100顶帐篷民宿分三期完成,后两期会与村民的自建民宿同步发展,如果帐篷民宿预约房满,会推荐游客入住原有民宿,并推荐他们购买村里的牛羊肉、酸奶,用客流量带动消费。
来玉村:打造黄河民宿第一村
来玉村位于素有“高原小三亚”之称的昂拉乡河东地区。
2019年前,来玉村是大山深处“悬”在山腰、“嵌”在山坳的村落,严重缺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后来,99户380名藏族农牧民群众整体搬迁至黄河岸边的低洼、平坦处,过上了依山傍水的新生活。
依托黄河风景、气候、海拔等区位优势,来玉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99栋藏族风情院落沿着河岸的缓坡错落有致,四栋独栋式民宿和商务中心已建设完工,广场上的提示牌醒目地印着“黄河民宿第一村”。
此外,还有10户农牧民将自家院落改造成农家民宿。例如,冷措吉家的民宿为实木结构,院落一角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饮料和小吃。据冷措吉介绍,即便村里的民宿还未正式开业,依然有不少游客到村里来玩。
来玉村是尖扎“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一个成功案例。栉比相连的院落、河岸宽阔的沙滩、极具特色的民宿,在黄河臂弯里浑然一体。
德吉村:藏族风情的最美乡村
河湾另一侧,是以风光秀美著称的德吉村。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2017年,尖扎在这里建好251套住房,让来自30个村的贫困户搬进了新居。第二年,德吉村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由于海拔较低、气候宜人,藏族风情的院落错落有致,碧清的黄河蜿蜒而过,河滩、码头、木栈道整洁别致,亭台楼阁风光秀美,还具备游乐码头、黄河垂钓、亲水广场、农家乐等基础旅游设施,因此每年5-10月,都会吸引游人纷至沓来,短视频、微信朋友圈随处可见德吉乡村游的痕迹。
统一规划的农家乐,每户院落前都立着一块木牌,写着主人名字、可提供多少床位、餐饮收费标准。
“村里人旅游旺季忙着开民宿,淡季外出务工,不再担心没有事情做了。”村民达巴说,他经营的民宿,是德吉村数一数二的“明星店”,游客们到德吉村,多半会尝尝达他的家常饺子和自制卤肉,现在不但能喝到酥油茶,还能喝到咖啡。
然而,高端民宿和餐饮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吉村的发展。2021年,尖扎投资铺设了一条连接来玉与德吉的景观大道,游客可以在德吉游玩、到来玉住宿,打通了一条完整的旅游链。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